第三百五十章 喋血驼峰(1/2)
驼峰航线是世界上最悲壮的一条空运航线。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
航线从四川到重庆、宜宾、泸州及云南的昆明出发直飞印度东北边境的亭苏克亚西南的汀江飞机场。航线跨越重重高山峻岭,峡谷深涧,山峰起伏连绵有如骆驼的峰脊。海拔一般都在米上下,在雪线左右。
航线经常是恶劣的坏天气,在雨季就经常的下雨,空中能见度几乎是零。
在驼峰上空狂怒暴虐的大气层中翻腾跌撞沉浮,谁也不知道死亡将选哪一架飞机、哪一个机组人员,但是运输机依然接连不断冲上峰峦,冲入天空,在空中地狱做殊死穿行,有时候运输机上的数十名人员永远不会归来。
由于驼峰航线上的飞机经常失事,援华飞行员的皮夹克背后都贴有标识牌,上书“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起救护”14个大字,以便这些援华飞行员在迫降或坠机时,能得到中国民间的救助。
飞越驼峰航线本应该在晴朗的白天进行,但是为了增加运输量,无论何种天气飞机24小时都在空中飞行。这的确提高了运输量,但是更高的坠毁率也造成了所谓的“铝谷”。天气晴朗时,可以在飞机上看见沿途的坠机碎片。
飞行是一场和天气的战争。由于山脉周围经常会有湍流,飞机飞越驼峰的时候会遇上和龙卷风一样快的气流,尤其是在七月到九月期间,季风特别猛烈。
他们没有应对这种情况的缓冲装置,机组成员只能祈祷机翼不会折断,但有时这并不起作用。
需要与之战斗的,除了风还有云。积雨云聚集在47的顶部,这种云对飞机有很大的威胁,从未有过能够毫发无伤地从积雨云中穿过的飞机。
驼峰航线上的飞机处在通信差、航空地图不可靠而且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护送运输机的40战斗机没有安装电台,因此机组成员自己安装了从滑翔机上卸下的发射器充当通讯工具。
而且,归航信标被设置在各个机场里,但是天气总是阻碍飞机接收到这些信标位置,有时需要使用中国的商业电台来做向导。
驼峰航线的艰苦条件,飞跃驼峰航线更是难上加难,如果一架飞机没有返回基地,那么指挥部会派出另一架飞机试图找到失踪的飞机。
如果第二架飞机找到了失踪的飞机,会丢下物资并发起救援,外科医生会跳伞到达现场,救援队随身带着一些小饰品来贿赂当地人,因为这些当地人以猎取人头而出名。
但是,还有一些不严重的问题,例如基地制冷不足,这些都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解决了。
在炎热的日子里,将容器里装满水,放上飞机,让飞行员飞到高空。当飞机着陆的时候,这些容器里就装满了冷饮。
但是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战斗机40具有独特的设计,驾驶舱被安排在两个引擎之间的短机身中,这使得驾驶舱变得非常热,有些飞行员只穿着内衣进行飞行。
世界上有三条著名的航线,除阿拉斯加航线、大西洋航线外,最难逾越的,当属驼峰航线。有人说,这是“上帝的弃地”,是死亡之路。
但,就是有这样一群人,终日要在这上帝都不眷顾的死亡之路上来去。一架飞机,开到坠毁为止一个机组,飞到牺牲才换。一批又一批的中美青年,二十出头的年纪,英勇无畏,前赴后继,踏上前人没走完的路,坚持飞行,坠亡,飞行
他们究竟是怎么飞的?驼峰航线的开辟者,中国航空公司的副董事长威廉兰霍恩邦德半个多世纪前和刘小童同样好奇。
月23日,萌生要开辟这条新航线时的第一次实飞探测,就是他带着美国机长吴士和夏普一起完成的,结论是“不切实际”。
但在日本人切断所有通道后不得不飞的驼峰航线,比当时他们探测到的“不切实际”,更加不切实际。于是,1943年1月26日,中航一架载着要员的53从重庆起飞的瞬间,邦德跳上飞机,亲自穿越驼峰
据邦德的日记讲述,当飞机艰难地爬升到14000英尺,浓雾弥漫,舱内温度急剧下降了近20度,飞机遭遇最可怕的气候便是结冰。
那时,机身迅速被冰晶包裹,螺旋浆将冰块噼里啪啦地摔打在机身上,一旦螺旋桨也被冻住,飞机就会如石头般直线坠落
飞行员能侥幸活下来,是由于本次飞行,基本都是一位老资格、飞行技术精湛的飞行员和最好的报务员
作为前世之人,高天翔凭着记忆回溯那些或悲壮或传奇的战争故事走近那一个个沥血不屈的前辈英雄,贯通时空、贯通热泪、贯通血脉,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旗扬得更高。
当年这条航线可以说是一条死亡航线,一架飞机平均飞不到3个月就会坠毁,夜间飞行更是相当于闭着眼睛做百米冲刺。
驼峰精神代表着勇敢、责任、血性,所有飞行员从第一次飞越驼峰开始,都会坚持飞到飞机坠毁为止,他们是一群了不起的人!
那时,还有空军战斗部队飞虎队,他们主要担负空中作战的任务。驼峰空运则属于后勤部队,主要担负物资运输任务。飞虎队完全由美国空军人员组成,驼峰空运则由美国陆军航空总队和中国航空公司组成。
不过,不直接上战场作战,不代表没有危险与牺牲,这些飞越驼峰的勇士们同飞虎队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