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冰洞里的秘密(1/2)
“小心点!”
幸亏唐芯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秦旭,要不然他肯定会一头撞上前面那根几乎全透明的冰柱。
对突然展现在面前的这一切,秦旭依然惊讶得合不拢嘴。
这是一个地下洞穴,而且在洞穴的正中央有一个完好无损的,看上去像是火星联邦制造的小型生态舱。
只看外观,这种在探险与科考中经常用到的生态舱跟民用飞船上的载员舱非常相似。
严格说来,就是民用飞船上的载员舱。
这种按照通用标准建造的载员舱,其实是模块化建造技术的极端体现。
发展至今,模块化建造方式早已是标准建造工艺了,不止是民用飞船,军用舰船也以该方式建造。
统一接口标准,有一个很突出的优势,能方便的跟其他采用相同标准的模块舱对接,从而在一种整体框架之内拼凑出各种类型的船只,比如通过更换不同的承载模块,运送各种不同性质的货物。
因为货运飞船的种类实在是太多,还存在运载能力上的差距,也就需要配备不同的载承载模块与动力模块,所以载员模块成了民用飞船的核心模块,一般会集成控制设备,以降低维护保养难度。
载员舱的标准早已统一,总共就那么几种。
简单的说,以最多搭载人数为准,分为十人型、二十人型、五十人型与一百人型,分别对应小型、中型、大型与巨型飞船。
按照载员数量划分,主要受生态系统维持能力限制。
虽然一些特种飞船的载员舱会根据需要做一些改进,主要是增加搭载能力,比如需要进行远航的货运飞船,会搭载更多娱乐设备,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避免因为无所事事而引发精神疾病,缓解远航的精神压力。但是一般的货运飞船使用的都是标准载员舱,不会做太大改动。
也着实没有这样的必要。
拿从木卫一到地球,这条跨度最大的常用航线来说,即便在最特殊的时候,也就是地球与木星分别在太阳两侧,单趟航行时间也就半个火星年,根本算不上漫长,对船员的身心健康不会有多大影响。
现在,摆在洞穴中央的,就是一具十人型的载员舱。
关键还有,这是一具改造过的载员舱。
秦旭与唐芯赶到的时候,三名陆战队员正在检查载员舱,发现这个洞穴的那名陆战队员主动迎了过来。
他叫泰迪?巴特尔,同样来自炎黄市,其先祖是共和国少数民族。
巴特尔没有说废话,把发现告诉了唐芯与秦旭。
与看到的一样,这是一具改造过的小型载员舱,换上了一套更庞大的生态系统,增强了持续运行能力。
简单的说,这个小型载员舱配了一套巨型载员舱的生态系统。
什么意思?
即便满载,也能维持十个火星年。如果额外装载了一些给养物资,以及有用来替换的零备件,那么在搭载十名乘员的情况下,稳定的运行十五个火星年,甚至二十个火星年都不是问题。
此外,巴特尔他们已经在载员舱外面发现了一些替换下来的破损零件。
在载员舱里面,有很多用来盛放给养物资的箱柜与容器,只是用来装载碳水化合物的密封圆桶就有几十个,这东西是还原食物必须用到的原料。箱柜与容器都是空的,装在里面的给养早用光了。
只是,没能在载员舱里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线索,比如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个人用品,甚至是排泄物之类的,携带有能用技术手段检测到基因样本的东西,或者是照片之类,带有个人信息的物品。
此外,载员舱的控制组件已经彻底的损坏,没办法获得使用记录。
毫无疑问,那些家伙在离开前清理过现场。
唯一的发现是载员舱的铭牌。
没错,这具载员舱就是来自火星联邦,由联邦的一家民营造船厂,在火星历144年动工建造,于次年,也就是145年交付给买家。至少按照铭牌上的时间看,出厂日期是145年下半年。
可惜的是,更加重要的生产序列号已经被人磨掉了。
在四种规格的载员舱中,小型载员舱的使用范围最广泛,而且大部分小型载员舱的设计使用寿命都只有几十年,所以制造数量非常多。只是在火星联邦,每年就要生产与交付数万具小型载员舱。
没有生产序列号根本没办法查到这具载员舱的使用记录。
非常可惜,可是又能怎么样?
当秦旭在遭到严重破坏的控制面板里面寻找线索的时候,唐芯等陆战队员也没闲着,动手把找到的东西全都搜集了起来。那些无法搜集的痕迹,也用作战服上的摄像头逐一拍摄了照片。
此外,唐芯还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设法把载员舱从冰洞里面弄出去。
载员舱在一个洞穴里面,而洞穴顶部是厚度在一百米左右的冰层,秦旭他们是从一条缝隙进来的
缝隙太小,只能勉强让穿着作战服与宇航服的人员通过。
要把载员舱弄出去,就得在洞穴顶部打开一个尺寸足够大的天窗。
凭几个陆战队员肯定办不到,不过有“火蚁”号在,就不算难事。
什么意思?
用三根高强度缆绳把“火蚁”号固定在a11碎片上方,把舰尾对准洞穴,然后启动聚变发动机。
只需要几秒钟,聚变发动机喷出的高温射流就能融化洞穴顶部的坚冰。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