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站队(1/2)
为什么?
李兰城心中有着疑惑。
情报综合起来,各方面都指向了一件事,那就是范阳卢将要叛乱,掀起兵灾,并且,这次叛乱不再是一两个河北藩镇违逆朝廷,自立节度使,又或者是小规模的兵乱,进犯朝廷在河北大地唯一的立足点邯郸,而是一种大规模的叛乱,燕赵和齐鲁大地十多个藩镇在范阳卢氏的命令下,形成了联盟,进行大规模叛乱。
这和数十年前的情况差相仿佛。
那时候,李家也获得了情报,不过,在这件事上,当时的李家保持的是中立态度,那时候,赵郡李氏的秘境正好出现了问题,虚空裂缝出现,有无法解决的黑风出没,并且,那时候赵郡李氏的大宗师陨落已经有着十多年,并无新的大宗师出现。
这种情况下,唯有保持中立。
毕竟,无论皇朝姓杜,还是姓卢,赵郡李氏并不在意,进取或许不足,自保全无问题。
李兰城熟读史书,也知道一些往年秘闻,他清楚那时候范阳卢氏掀起叛乱的原因,那时候,杜氏皇族并无大宗师的存在,在华山,也因为一些琐事和非杜氏的华山众人有着矛盾,彼此之间针锋相对,无暇他顾,也就是说,那时候是杜氏最为脆弱的时候。
神宗虽然是宗师,却无太祖太宗的雄风,年老之后前途无望,更是放纵声色,不理政权,整个人也不复少年时期的能力和野望。
再加上,杜氏皇朝的合纵连横之策也出了问题,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关东的几个门阀交恶,甚至在关陇门阀内部,也不得人心。
这便是起因。
果不其然,叛军一开始便所向披靡,一夕之间,可以说,河北差一点便尽数反叛,少数几个仍然对大唐帝国中心的藩镇,很快便在叛军的功法之下被破了城。
范阳卢氏为此计划了十多年,在之前,韬光隐晦了百多年,一朝起事,自然是不可阻挡。
只不过,天命不在范阳卢。
虽然叛军一帆风顺,几次会战几乎歼灭了所有的朝廷大军,
一路下雒阳,占潼关,进入关中进抵长安城下,在华山脚下一举击溃了最后的一只中央禁军。
那一战,几百里外的华山派冷漠地袖手旁观。
虽然,也有一部分华山的杜姓子弟下山相助朝廷,然而,却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无法力挽狂澜。
表面上,大唐皇朝已然不保,毕竟,最后的生力军都被歼灭了,实际上,这段时间却是大唐的转机,背地里,华山顾道人出手了。
他在潼关那里挡住了准备进入关中的泰山神君。
两个大宗师差不多是同一年成为晋级,也都正当盛年,彼此的自信心都爆棚,自然不会不动手,经过一番试探,相互都没有必胜的信心,也就各自休战,达成协议。
神君不再进入关中,顾道人也不再出手。
在泰山神君看来,这个协议对本方有利,毕竟,长安城的禁军已然一扫而光,现在,守城的不过是从偏远的陇上调来的当地郡兵,比较厉害一点的不过是凤翔镇的镇兵,至于蜀中的郡兵,这时候还在秦岭栈道上艰苦跋涉,很难在长安城破前赶到。
而范阳叛军,哪怕是没有他这个大宗师坐镇,军中亦有着七八个宗师强者,也有着两三个二转法师,如此强大的实力,哪怕是关中门阀都相助杜氏皇朝,亦可以一战。
何况,当叛军进抵长安城下时,真正和杜氏站在一起的关中门阀却少之又少。
对这些门阀来说,本家才是基础,家即是国,而国,却算不得家,只要家族能够繁衍壮大,那张椅子上坐的谁并不重要。
姓卢的当皇帝,说不定会更依赖于他们。
毕竟,关中平原还需要他们这些关中门阀镇守。
当然,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天命不在卢氏一边,杜氏的龙气虽然衰弱了,却仍然有着后劲,凤翔军出了郭令公这个大宗师,叛军在长安城下被击溃,之后,卢氏也就无望取代杜氏了。
那时候,卢氏是看穿了杜氏的虚弱。
若没有郭令公,现在
已经改朝换代。
现在呢?
华山顾道人坐镇长安,代表着这位大宗师已然坚定不移地站在杜氏皇族一边,宫中还有着一个大宗师坐镇,比起神宗朝末年,皇权虽然式微,然而,对皇朝的根基所在,例如关中平原,江南诸地中央朝廷依旧有着威信,却非摇摇欲坠的末世皇朝景象。
这种情况下,范阳卢氏却举兵了?
李兰城完全想不明白,所以,议事堂诸位方才昼夜不息地讨论,想要找到事情的真相。
他不明白,也就希望李旦能够给自己指点迷津,毕竟,自己父亲不仅是族长,还是宗师强者,所知道的必定比自己要多,内幕如何,他多半知晓。
平时,李旦也经常和李兰城交流。
这是一种教导。
并非虚言大义,而是在实际的事务处理上循循善诱,让李兰城形成自己担所以,汇报完毕之后,李兰城抬起头望着自己的父亲,想从李旦那里获取一些指导。
然而,这一次李旦却没有像以往那般循循善诱。
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声知道了,然后便保持着沉默。
李兰城对自己的父亲很了解,知道这是让自己告退的意思,于是,他躬身行礼,说了一声孩儿告退,之后,便转身走出门去。
虽然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消息,却也知道父亲多半已经有了决断,只不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