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 棉花(1/2)
这次宸娘真是把洪涛也算计了,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儿,西迪不敢说,土地转手不转手他也不会过问,送出去就送出去了,谁会整天盯着这点小玩意。
没错,在洪涛眼里一百亩荒地就是小玩意,凉州啥都缺,唯独不缺可以耕种和放牧的土地。之前分配出去的荒地只是靠近凉州城的一小圈,再往外扩的话,距离每多十里,面积就好多出好几倍。
之前没有扩大垦荒范围,一是不确定朝廷的态度,先小小的试试水。二是没能力确保安全,万一西夏人派兵骚扰自己顾不过来。
现在朝廷默认了垦荒令,西夏和大宋的边界也重新划分完毕,距离凉州还有二百余里,再把拓荒范围扩大好几圈都没问题。
最主要的是拓荒令收到了预期效果,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作,大部分拓荒者都看到了希望,至少明年秋天交完税吃喝不愁了。
古人真是要求低,满足吃喝就是天大的收获。有了第一批拓荒者做榜样,现在没敢迈出这一步的湟州人都在等机会,还有像王浩一样的内地商人也在磨刀霍霍,打算再有荒地分配的时候冲在第一个。
只要有需求,用土地吸引人口的计划就算基本成功了。自己只需保护好规则、抵御住外敌,啥天气不天气的,不用想太多。
不管是农夫还是牧民都有非常淳朴的观念,老天爷的事儿不归官府管,他们也不指望官府能帮忙,只要别添乱就是清官大老爷,剩下的全靠命!
这次规划的荒地东至红水河西岸、北到石羊河中游汉长城以南、西到金山煤矿以东。南面没有,因为都是坡地树林,按照湟州律树林一律属于官府所有,不许随意砍伐。所需柴火全部由官府雇人采伐,再以很低的价格售卖,谁敢偷砍就等着去矿山做苦役去吧。
等两年就连柴火都烧不上了,凉州和肃州都有煤矿,产量一上来石炭就会代替柴火,不习惯也得习惯,这就叫规矩!
新的拓荒范围最远的距离凉州城差不多有三十里,中间还保留了几块地区不予分配,那是留给新军战士的退伍田。
光许诺不足以让人完全信任,所以洪涛这次公布拓荒令的时候把退伍田也白纸黑字的写了上去,让大家看看官府不是在空口白牙的瞎说。
不过这份公告不能马上登出,具体公布时间要等过了征兵期。别大家一听又有拓荒田了,更不乐意当兵,全种地放牧去了,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要不说政客就没一个好东西,像洪涛这样没什么个人需求,完全为百姓着想的官员都得耍小心眼,其他官员基本十个政策有八个的目的都无法明说。
公布之后还不能马上领取,正式认领的时间还得拖到二月份。这是为了照顾内地商人家族和一部分流民,给他们一个接受信息和准备的时间。
那问题来了,目前整个湟州加上甘凉路总共也不到六万军民,弄这多地种什么呢?要知道从今年秋天开始,王浩家的运粮船队就只剩下三分一运输量了,完全都是大米。
要不是为了照顾食物多样化,洪涛都不在需要从外地输入粮食了。不到三年时间,湟州和甘凉路就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问题。
这一方面说明政策合理,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汉人是多能种地。但凡有点阳光,他们就能把所有土地都变成良田,高产低产反正总得产,一点都不带浪费的。
另外湟州和甘凉路是不收粮税的,也就是说除了土地税之外,各家出产的农作物不用交给官府一斤一两,全部由自己支配。
假如要拿出去销售,顶多再缴纳一次商业税也就到头了。官府所有的粮仓也都是用现金和农民采购,但数量不多。
因为这里的官府没有收取这份税收,自然也就没义务在灾荒年代开仓放粮。如何抵抗灾难,全凭各家自己的能力。
这个政策刚刚发布时引起了不小的非议,很多百姓包括官吏都不理解如此做的用意,觉得官府不牧民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
洪涛也没废话,亲自执笔算了一笔账,然后印出来上千份儿贴得满城都是。这笔账算的是啥呢?就是税收和赈济的效费比。
不用太懂数学,能掰着手指头从一数到一百的人就可以看明白,交了这份额外的税之后,真正能得到的保障并不多。
碰上小灾小难,各家用每年交税的钱物就能自救,要是来了大灾难,官府依旧救不了全部人,只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亏了。
那有人说了,赈济是为了安定民心,防止民乱。没错,对于一个大国来讲确实有这个必要,因为人口众多,每人都拿一点儿就是一笔很大的资金,真可以起到作用。
但凡事儿不能教条,要根据实际情况懂得变通。对于大国有好处的办法,放到湟州和甘凉路这种人口稀少的地区可能就不是好事儿。
这是一个很高深的数学题,其中包括了精算学、概率学等等一大堆技术手段,到底有多少人口时采用这种办法才好用,少于多少人口时就不能采取这个办法,洪涛算不清楚。
但他能扒拉着算盘算清楚,以目前的人口数量这么做就是在坑官府,不用多,一年来两次天灾,规模也不用大,整个湟州和甘凉路的官府就破产了。
玩不转的事儿洪涛从来不轻易答应别人,除非是为了坑人。自己肯定不能坑自己的百姓,他就把话说得明明白白。没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官府怕亏钱,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