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思想(3/4)
,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与大明的融合就有着根本的矛盾。因为距离近,所以大明可以慢慢地影响鞑靼,利用北明山铜矿的利益,将大明和鞑靼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并没有解决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根本矛盾。当初的蒙元实行不同等级的管理模式,这已经被证实,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愿意当低等人,这样只会引起不断地抗争。
这只是从大的方向来分析,而具体到了细节方面。大明的管理,鞑靼的管理,都是由个人来实行的,是人就会有私心,就会有自己的利益。不是每个大明人都会维护大明的利益,特别是在大明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
其次,我们再来看大明具备的管理条件。如今从大明传达一条命令到漠北,就需要一个月,而从大明传达一条命令到南洋,不是顺风期间,就需要三个月,而到西洋,更是需要一年多。任何一条命令,传达到西洋的时候,可能早已经过时。
而且,大明的层层管理人员都有私心。这种距离和时间带来的管理难度,会让原本利民的政策,到最后变成了害人。前宋王安石变法,青苗贷本来是利民的,可是最后变成了害民,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许多时候,朝廷的政策在州府还能执行,到了县城,就已经变的面目全非。而到了乡镇,只能靠乡老来自我管理。
这还是在大明境内,出了大明,朝廷根本管不了。所以我说滇国公的想法是好的,却不合实际。”
“那就没有解决的方法吗?”
“当然又,但是那要建立在改变如今大明的纵向管理制度上。”
这又是一个新名词,郑和有些听不懂了。“什么是纵向管理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上下级的管理模式,朝廷下令,然后从六部到地方,再层层传达下去。”
郑和疑惑地问道:“不这样管理,还怎样管理?”
朱瞻基笑了笑,不再跟他解释,而是又回到原来的问题说道:“因为条件的不成熟,所以大明的管理基本上还是要依靠各地的自我管理。但是,大明必须要在外交,贸易,还有文化方面占据主导作用。这也是我在南洋开始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原因,首先,我们要让所有人都开始说大明话,写大明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听懂我们的命令。”
郑和的思路终于正常了,叹道:“臣明白了,欲速则不达。大明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一套举世皆行的制度。”
“滇国公所言正是!”朱瞻基哈哈笑了起来,他的心情的确开心。
原本他以为郑和这人不堪重用,但是现在发觉,其实他比自己还要激进。
虽然两个人的想法不同,朱瞻基味道是让汉人成为世界的主宰者,郑和却是想让强盛的大明来控制世界,继而减少战争。
但是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都要让大明成为最强的国家,要让全世界各国都以大明为尊。
因为有了同样的目的,所以郑和这个人还是可以用的。
郑和的态度,也彻底让拜里米苏拉没有了依靠。只能强忍着按照朱瞻基的吩咐,开始在麻喇迦境内推广汉语,并将大明官话作为官方语言。
就在朱瞻基度过了忙碌了的几日,安排好了各项事务,然后准备到麻喇迦外海的那个无名岛度假的时候,差旺也跟几十个学徒一起来到了港口的总督所,开始了新的学习。
他们这些学徒有近千人,大部分都是周边各村的年轻人。有许多原本都不是麻喇迦人,只是因为暹罗人不管,所以如今变成了麻喇迦人。
二十年前的麻喇迦只有三个村子,但是现在,有了一县治地这么大,周边那些村子,也都被麻喇迦吸纳了进来。
在港口,那些苦力负责装运货物,修船,炼铜。虽然辛苦,也有相对不少的收入,所以吸引了不少本地人来做工
但是像差旺这样的学徒,他们自小就半工半读。虽然工作轻松,只用负责统计,但是除了包吃包住,是没有工钱的。
现在大明招收会大明话的学徒,然后安排到各村担任官员。这个官员虽然不入等级,但是作为大明的代理人,会有更高的地位和收入。
所以吸引了不少学徒报名,经过精挑细选,大明第一次招收了五十人。
整个麻喇迦只有二十七个村子,还有一座小城。按照每个村子派驻一人,需要二十七人。然后还需要在城里设立一个联络机构,一个管理机构。
五十个人,已经够满足基本要求了,毕竟整个麻喇迦,加上一万多汉人,也才不到五万人。
差旺比较聪明,大明书写,念读都没有问题,所以被选上。
像他的二哥亚叻,就被淘汰了下去,只能继续当学徒。
当他们五十人被集中起来的时候,几个太监和几个大明来的文官就成为了他们新的老师。
那几个文官每天教他们如何丈量土地,如何堆肥,如何耕田,修整田埂。
他们非常严厉,有谁不认真听,学的跟不上进度,就会被拉出去打板子,所以每个人都认真地学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学完了农田的种植之后,那些人又开始教他们如何收税,怎么计税。最后还教他们如何书写统一制式的公文,包括一些专用的名词。
这些文官们虽然严厉,但是因为教的东西有用,所以这些学员们每天学的还非常起劲,也不会真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