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叄章 崇祯十七年五月#002 巧妇难为(1/2)
李岩最先同意奏的战略大方向:立足山海关。
在此建立临时首都,先平辽东,稳固基础,深入发展。
大顺就交由张献忠及南明对付,拖住李自成的后脚。
好比战国时位处西隅的秦国,放任中原六国自相残杀,自己则养精蓄锐,最终讨平六国一统天下。
南明至少忠于大明,必要时远交近攻。
无视张献忠,与南明上下集中夹击李自成,是为首要方针。
其次是对外宣布自己是崇祯帝,以便臣服海内外,尤其是明朝遗臣,掌握大义。
但在官员任命上,全体大臣划一齐平,不予明确职位。
李岩分析得非常透彻,向朱由检陈明个中因由。
历来打天下的君臣,为何都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最关键就是在征战天下时,君主胡乱分封将相。
初起事时就分你一个大将军,打赢数场大战就升去大大将军,打到一半江山就是大大大将军……
一直升职拔擢,最后封顶。
在权力的阶梯中,最顶层就是皇帝。
升无可升,职级与功绩不符,自然是功高震主。
之后下场倒是简单:要么处死,要么辞退。
这是无可解的死结,既然无解,索性最初就不做。
这理论太新奇,简直前无古人,朱由检听罢反问:“如果不封候加爵,如何鼓动将臣?”
为何大家跟你打江山?还不是图名利吗?有多少人真的讲义气?
李岩对曰:“愿意跟随君主打天下者有三,一是怀抱忧愁的人,二是忠于大明的人,三是争名夺利的人。”
怀抱忧愁的人,像李岩之流,他们不重视个人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种人视名利如浮云,相比起来更重视君主的个人操守名声。
但这种人太少,而且忠于个人而不是君主,最难收买及驯服。
然而一旦得之重用,必将成为最强助力,甚至比君主本人更积极立功。
至于忠于大明的人,像是何复、邵宗元之流,他们先国后家,先君主后个人。
忠义无双,铁打不动,基本上不会造反,亦可重用信任。
最后争名夺利的人,就像吴三桂之流,他们眼中只有个人利益,而轻国家君主。
之所以追随君主,只是出于计算,认为对自己最有利。
若然发现有更好的选择,必会跳槽反叛。
这种人最多,亦最难控制。
封官加爵可满足他们短时间的需要,然人心不足蛇吞象,只要皇上势弱压不住,又或有更美好的利益摆在眼前,便毫不犹豫举起反逆之旗。
如果是真正忠心之士,岂会在意个人名利得失?
反之没有功名利禄就不愿听话的,这些人留之亦成后患。
李自成身边的刘宗敏就是最佳范例,官越大,气焰越张,甚至敢当面与李自成对质,拒不受命。
如果有实力而呛君主,叫横行无忌君莫笑。
偏生历史上太多人,无实力而呛君主,下场就是死路一条永不超生。
他更进一步提议道:“之所以争名夺利,皆因抗争之中,有人想炫耀功劳,称量品秩。假使君臣平等,不分先后高低,大家就不会有妄心,发生争讼。”
退一万步,即使真的有人要封,那么封甚么官?
人人都同排齐一,前面功劳更高的大臣都未封,你凭甚么可以封?
其他人见形势不对,自然不好意思,可禁阻其野心。
就算奖赏,亦宁愿赏钱,也不能分封功名。
钱的话再多都可以,但功名的尽头就是皇帝宝座。
李岩又以《水浒传》举例,故事中的梁山好汉,无论在过程中如何打生打死,都要等最后一回才排座论次。
历史上无数起义者、争天下之士,往往就是过早封号分爵,从而招致落败灭亡。
当手下有官爵时,就会感觉良好,开始自大自我,从而忘记革命尚未成功。
要保持竞争心,就不能令他们过早满足。
“总而言之,必须等天下一统,四海安定时,才能划一论赏,排定朝臣座次。”
虽然此提议太奇葩,但朱由检听着就高兴。
天下所有人都怕被别人出卖,君主更加如此。
你以为他们都想杀功臣吗?你功劳太高,比老子更高,尾大不掉,不杀不行啊。
既然有如此妙法,也就乐于采用。
所以现在朱由检手下一律只分“文官”“武官”,没有官爵职衔。
至于日常职务工作,由皇帝临时划分。
虽然这样子比较粗疏,不仔细,但胜在灵活性高。
有事齐齐做,大家都有责任参与。
既无分职阶及工作范围,也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各人只依本职办事。
好比收掌关门锁匙,验放客商文引等工作,原应由兵部主事职掌,关内守备无法僭越职权。
然而现在百废待兴,六部不存,也就无分彼此,直接由皇帝指派官员负责,其他人从旁协力。
李岩见奏安坐朝上,正式抱拳请安:“娘娘安好。”
从一开始他就明确向朱由检表示,自己只是跟随奏而来。
“你愿意留在此,真的太好了。”
奏心想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幸好今天不用再来一套奏婕妤关内追李岩。
正正因为有他协助,即使奏昏迷数天,朱由检仍然能够快速且完整建立其政治架构,省却奏无限烦恼。
古来贤相难求,奏深深感谢李岩愿意辅助朱由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