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鲁尔煤矿工人大罢工(1/2)
1888年10月29日,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俄罗斯、奥斯曼和奥匈在君士坦丁堡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公约》。由于此前苏伊士运河一直由英法两国控制,因此该条约的签订目的在于保证一切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该运河。原本计划中并没有英国,不过由于此时埃及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本着反正英国人也会在1904年加入进来的想法,在约亨的建议下,腓特烈三世也十分愿意对岳母的国家表示亲近,德国对英国发出了加入条约的邀请。英国政府在思量过后,认为与如此多的国家持相反意见并不明智,因此也加入了进来。而英国对德国的这一举动表示满意,认为德国“充分展示了善意”。作为回报,英国人承认了德国从维图向北扩张,对索马里南部区域的控制权,这让从1885年开始控制索马里中部并且意图对南部进行发展的意大利很不满。不过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都是意大利招惹不起的存在,因此,这口气也只能忍了。时光进入1889年,这一年刚开始,奥匈帝国就传出噩耗,1月30日,30岁皇储鲁道夫与17岁的情.妇玛丽男爵夫人一同殉情,帝国痛失继承人。而鲁道夫的死对皇后伊丽莎白打击巨大,而鲁道夫死前就曾传出过其精神压力过大的传闻,因此伊丽莎白将儿子的死归咎到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身上,两人关系更加僵化。如果不是女儿玛丽大婚在即,伊丽莎白估计会再次离开维也纳。而鲁道夫死后,由于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弟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已经放弃继承权,因此他的儿子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成为皇储。
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盯在奥匈帝国的国内动荡时,德国也闹腾了起来。著名的德国鲁尔煤矿大罢工开始了,这也是19世纪末德国最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罢工于1889年5月4日在格耳晋基尔恒矿区开始,之后席卷了整个多特蒙特区。在罢工规模最大的时期,参加者达9万人。煤矿工人罢工的原因是由于资本家的欺压,工人的实际工资不断下降:名义上的周工资仍保持在原有水平上,甚至还有所提高,但是工人却为此付出了更长时间的劳动,每班连续工作12—16小时。罢工者的主要要求是:提高工资;将工作日缩短为8小时,包括上下井的时间在内;承认工人委员会。罢工的规模使得政府机关害怕起来,在它们的影响下企业主们答应满足工人的某些要求,于是在5月中部分地复工了。但是由于矿主们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所以矿工代表会议于5月24日作出继续罢工的决定。一方面受到镇压措施的压力,另方面由于矿主们作出了新的诺许,罢工才不得不于6月初停止。工人的要求只是在很小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是罢工使矿工的阶级觉悟和组织性得到了提高,使社会民主党的作用得到了增强。这次罢工对德国工人运动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这次罢工,约亨自然要尽量将危害降到最低。但是与此同时,也要做到舆论控制。历史上这次罢工就被恩格斯歪曲事实,后来用来宣扬自己的第二国际能带给无产阶级更多权利的例子。
历史上恩格斯在5月写给《工人领袖》杂志编辑詹姆斯·凯尔·哈第的信被发表在《工人领袖》的第1卷第5期。信中恩格斯歪曲事实到:“因为工人被迫加班工作很多时间:每班连续工作不是8小时”。而此时整个欧洲根本没有8小时工作制,而8小时工作制则是恩格斯于同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社会主义国际会议上才提出来的。而文中继续提到“雇主每月只给工人发一次工资,他们手里总是控制一个月的工资。”对于工资月发也成了矿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例子更是可笑至极。而对德皇威廉二世的污蔑更是让人觉得恶心:“后来工人派了一个有名的代表团去见皇帝,这是个虚荣、自负的纨?小儿,他接见了代表团,威胁说:如果他们转向社会民主党方面,并使当局蒙受耻辱,他就要下令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枪毙。”…
虽然约亨并不喜欢自己的大哥,但是不得不承认威廉二世是当时整个欧洲对工人最温和的统治者了。1889年罢工发生后俾斯麦要求恢复并强化《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法令》就遭到了威廉二世的坚决拒绝,并且要求对工人采取安抚措施。而1890年1月31日,威廉二世更是在帝国枢密院会议上强行推行其亲自制定的劳动保护、星期日休息,禁止使用童工以及限制使用女工的法案。由此德国成为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对工人阶级最为宽和以及拥有最高社会福利的国家。而一位外国外交官曾经在1891年这样评价威廉二世:“他脱掉军服,穿上工人的工装裤,于是他成了一个改革国王,只注意资本和工资问题,热衷于召开有关社会福利问题的会议,决心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解放者载入史册。”虽然威廉二世对工人的宽容并非出于好感,而是希望“决心借助议会制度来大建物质文明和工业文明,把工厂当做至高无上的圣堂,梦想着德国完全实现电气化”的私人目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德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从1890-1913年,德国的失业率只有4年超过3,而英国有19年高于3,8年高于5。在1890年后的23年内,德国工人工资涨幅超过66,而英国人只有20。而1913年一年,德国产业工人工资就提升了38,而法国只有17,英国更是只有13。当然扣除物价上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