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器成(2/2)
声名赫赫的青龙偃月刀,而张飞的则是丈八蛇矛。青龙偃月刀的形成,非是关羽创。长柄上装有刀身的兵器,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汉。当时,为了抵御骑兵,出现了一种在单刃环刀上安上长柄,称为”斩~马刀”的新式兵器。在北宋成书的《武经总要》中,把大刀分为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和笔刀共八种,称为”刀八色”。
“刀八色”章节共绘制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八种刀形,除手刀为短柄武器外,其余七色均为长杆刀,包括“掩月刀”。
根据图式,“掩月刀”之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刀八色”中的“屈刀”、“凤嘴刀”与“掩月刀”形式相仿,当时虽有细分,在后世则基本以“偃月刀”通称这一类带背刃的长柄大刀。
关羽的这把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从刀把到刀头皆为镔铁打制。依照汉代的标准,一斤约为25o克,八十二斤则约为后世的二十公斤,即四十斤。此刀,刀头沉重而宽大,非气力群之人,绝难使得动。
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或成为宮殿侍卫和卤簿的仪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膂力的道具。
只是,关羽本就力大,在习得华佗所传五禽戏之后,气力更是有长足进境,此时挥动起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力大招沉,声势迫人。若以之用在战场交锋中,加上战马奔跑起来的惯性,这一刀下去,便是精钢亦能应声而断,更何况是血肉之躯?
而张飞的丈八蛇矛,长一丈八寸,约为现在的2.61米,又名丈八点钢矛。所谓点钢,不是说它的矛尖上点了一层钢,而是说这矛连钢制的盔甲都能一点即透,极其锋利。丈八蛇矛的形制并非如后世所想,是矛刃如蛇形,而是整个矛身似蛇一般。握把处细,而愈往矛头处愈粗,矛杆尽头的刃部,好似一柄双刃长剑,却是略扁的椭圆形,两边磨锋利,这样增强了矛尖的牢固性,更加适合张飞的战法。而其重量,较之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则更胜一筹。
因张飞天生神力,犹胜关羽,即便丈八蛇矛是前重后轻的样式,极为不好把握。即便如此,张飞也可运转自如。而这种形制则更是增加了丈八蛇矛的冲击力,使其具有一往直前的突击能力。在战阵对冲之时,借着马力,再加上张飞的一身蛮力,便是关羽亦难以正面迎战。
而蛇矛的侧面为双开刃,这就允许张飞使出如抹、划等以灵巧见长的招式,在与敌方缠斗时亦不至于因攻击方式单一而显得捉襟见肘。
因此,丈八蛇矛的设计,是配合了张飞勇猛无筹的战斗方式,亦满足了灵活多变的战场环境,兼且重量适中,当真是为张飞量身设计打造的。
关张二人换上新打制的兵刃,压制不住冲动,便骑上战马在校场中拼斗起来,将军中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只见关羽刀来似劈山,张飞矛去如巨蟒,二人战在一处,每一次刀矛交击,只震得二人胯~下战马“唏律律”长嘶着不住倒退。
看得郭斌兴起,催动胯下骏马,手持玄龙枪亦加入了战斗。
玄龙枪之重量与丈八蛇矛只在伯仲之间,因为其枪杆弹性上佳,故在保证了攻击力度的同时,招式却愈加灵活多变。
此时三匹马围成一圈,郭斌、关羽、张飞三人大呼酣战,这边郭斌与关羽交换一招,那边张飞蛇矛便挺刺而来,待关羽将蛇矛驾住,郭斌的玄龙枪又奔张飞而去。三人这一场大战,仿佛三国争锋一般,或者郭斌联合关羽与张飞相斗,或者关羽联合张飞与郭斌相斗,一忽儿郭斌又联合张飞合击关羽,只看得一边的陈到目眩神驰,心中敬佩不已。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