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战斗(二)(1/2)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南方的楚人,不害怕流血死亡,战力十分顽强。
凭借五十里的子爵封地,楚人能建立纵横五千里的大国,与晋国争霸百年,骨子里流淌着尚武的血液。
楚庄王以后,楚国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仍然固执的坚守着楚人古老的传统。
秦国崛起,白起伐楚,楚国连番大败,丢掉郢都,王陵之地付之一炬,很多人误以为楚人积贫积弱,不堪一击。
楚国的悲剧是,国内出现平庸的君王,恰逢秦国的国势蒸蒸日上。不幸碰上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人屠白起,楚人再善战,也没有回天之力。
楚国末期的项燕,成为楚国众多将领中的翘楚,麾下的项家人,个个实力不弱。项燕率领的楚军,聚集在项氏的旗下,丢失的心气儿似乎又回来了。
“给我杀,把秦军压回去!”
前线的项伯,挺立在战车上,搭着骖乘的肩膀,稳住身形,命令楚军后续的军阵继续向前。
项伯的对面,张驼、蒙虎发出了几乎同样的命令。
“稳住,退后者斩!”
陈郢城门与楚军大营,只有不到十里。秦军正在布阵,需要空间,而项燕发现了秦军的意图,两军围绕着战场的空间,展开了拼死的争夺。
远远望去,秦军军阵与楚军军阵交织在一起,恍若两头蛮牛,正在激烈的角抵。
“唿——”
蒙虎的军阵,突然发出一声尖锐的哨响。
听到哨响后,军阵前排的士兵瞬间发力,荡开对面的楚军,迅速退回军阵。第二排的秦军紧接着接替第一排秦军的位置,继续与楚军鏖战。
早在咸阳的时候,蒙恬就注重军阵前后排士兵的轮换。经年累月的训练,秦军士兵每听到哨声响起,轮替的动作变得无比的熟练。
采用轮替交战法的秦军步兵方阵,战斗力变得更加持久,可以连续奋战一个白日。
蒙恬麾下的将领,统帅步兵的苏角、涉间对于军阵之间的轮换,体悟得更深。蒙虎跟在蒙恬身边,看着蒙恬练兵,把这一招学了过来。
“杀!”
新接替上来的秦军士兵,以逸待劳,体力充沛,连番冲击楚军阵线。
坚守了半个时辰的楚军阵线,面对秦军的黑色浪潮,隐隐有些不稳的迹象。
眼见蒙虎的军阵越战越勇,张驼也不甘落后,带着人玩命的向前突击。
鲜血四处飞溅,弩箭遮天盖地,喊杀声震天动地。远处天空的鸟儿,飞临这片天空的时候,惊叫着绕道而行。
只有黑黢黢的秃鹫,扑打着巨大翅膀,不断的在高空盘旋。
每逢两军交战,这些秃鹫仿佛得到事先的通知,总会适时来到弥漫着血腥味的战场。
城楼上,蒙恬见秦军的弩阵变得安静下来,开始向后方撤退。
秦军弩阵,吸引了楚军的弩兵方阵。两军对射一番,弩箭消耗得很快。
现在两军短兵交接,继续释放弩箭,很可能造成误伤。
弩兵后退,后续的军阵迈步向前,两军的军阵,变得更加凝实。
得到后续增援的项伯,抹了抹额头上冷汗。只差一点,他的阵线就被秦军突破了。
同样身为项燕的儿子,项伯武不及项荣,韬略比不上项梁,显得不上不下。
项伯咬牙坚持着,他要证明,他的领兵能力,不比项荣、项梁来得差。
“投石营,准备出击!”
听到蒙恬的命令,一名亲兵扛着一面土黄色的旗帜,上面画着一辆牛车。亲兵靠近城墙,双手举旗,前前后后,不断的摇晃。
战场上,两军交锋,喊杀声很容易遮掩传令的鼓声。古代的领兵将领,不断的总结作战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挥系统。
中原各国,构成指挥信号的,除了常见的金鼓,还有绘着各色图案的旗帜。
车阵出击,就打出绘有马车的旗帜;骑兵出击,会打出绘有飞鹰的青骑。
这些战场旗语,据说传自姜太公。西周分封建国后,各诸侯国纷纷采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逐渐形成自己的旗语传统,但有经验的将领,仍然能从对方的旗语,猜出对方将领的用兵。
比如,带鸟儿的图案,一般跟快速的机动兵马有关。
可这个画着牛车的图案,是怎么回事?
项伯瞪大眼睛,望着陈郢城楼上不断晃动的牛车图案,紧皱眉头,困惑不已。
蒙恬不会动用什么蛮牛车阵吧?
环首四处张望,项伯没有发现任何牛的影子,连牛犊都没有看见。
书上记载,不是没有人尝试过训练蛮牛作战,只不过结果实在差强人意。牛的奔跑速度不快,性格不够温顺,很容易受到兵戈之声的影响而发狂。
没有杀敌之前,己方的牛阵,就会冲垮己方的军阵。
事实上,项伯在家里的藏书中看到过,古往今来,只有齐国的田单,成功的借助牛的力量,大败围城的燕军。
如何训练火牛?如何保证牛尾着火后,火牛径直奔向燕军营地,而不会四处乱跑?
火牛阵的秘密,随着田单之死,被带到了坟墓里。
训牛难用,正因为如此,秦军打出画着牛车的战旗,才让项伯困惑不已。
项伯不明白牛车战旗是怎么回事,前线的张驼、蒙虎却是心里门清。
得到亲兵的提醒,张驼、蒙虎回头瞧见晃动的牛车战旗,赶紧传令,让军阵贴得更加密实。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