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章:万世京师之上都(1/2)
当然了,单凭这一点,还不足以吸引他,迁都升龙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从声势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李朝创建者李公蕴颁《迁都诏》,从华闾迁都至此,定名“升龙”,是为升龙建都之始。李tai祖宣称迁都的目的是“以其图大宅中,为亿万世子孙之计”,称赞升龙地区“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京师之上都”。随着城垣的加固和扩大,当时的升龙地区已是物产丰饶、交通发达的地区,在此以前所筑之城,均属军事性质的城堡,而李朝定都之后便成为了一座大城市。
升龙(河内)分为内城(市区)和外城(郊区),周长约二十五公里,内城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
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孙、待从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为皇帝和朝臣办事场所。京城环绕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区。李、陈朝时的六十一条街坊都集中这里,若说安南国最为繁华的城池,那必是升龙了,作为一个有眼光,想做大事的人,升龙无疑是龙兴之地。
黎思齐难得有这么个表现的机会,那里会放过,继续道:“升龙自古就是龙兴之地,父王若此时迁都升龙,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如今王通还占领交州,大明态度尚不可知,倘若大明心有不甘,再来主战,升龙位于红河三角洲西北部,坐落在红河右岸和红河与苏沥江的汇流处,无论是从南方到北方,还是从内地到沿海,均是必经之地,可谓是军事要地,这样的龙兴之地,必是大明王朝首要占领的所在,父王这些年能一一挫败明军,固然是父王的雄才伟略,可也不乏是我安南国的将士占领了有利的地形之便,一旦大军进入了升龙,地势开阔,没有瘴气弥漫,少了这两层保护,在面对大明的火铳、火炮利器时,怕是无能为力,综上所述,此时迁都升龙,乃大大不利!”
黎利恩了声,心里也暗自佩服黎思齐的见解有几分道理,他长期与明军周旋,甚至击败明军,这与他的用兵之道及安南北部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用兵设伏出奇,避实击虚,由于在与明军的每次对阵中,明军往往都有着兵员庞大的优势,但同时亦由于行军遥远,军士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作战。
他曾经说过:“彼众我寡,彼劳我逸,兵法所谓,胜败在将,不在乎众寡。今彼军虽众,而吾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因而从蓝山起义开始,他就经常采用回避与伏击相结合的战术。在崒洞之役及支棱之战中,他正是凭著这个战略取胜。除此之外,他对于部下的纪律和团队精神十分重视,故此管理得相当严谨。他曾颁下“军宪十条”,军士们必须遵守,内容是:
“军中喧哗。
军中虚惊,妄言祸福,以摇动军情。
临阵闻鼓声,见指旗而佯为不闻不见,逗遛不进。
临阵见止军之旗,闻止军之锣而不止。
闻退军之钲而强不退。
防直不勤,或熟睡不守,离伍潜回。
耽惑女色,私放妻党,而不当军役。
卖放军人及影蔽而不著军籍。
以私好恶而颠倒人之功过。
与众不和,jian恶偷盗。以上十条,犯者斩。“
这十条很好的保证了将士的战斗能力,但与明军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这些年他多以灵山、蓝山乡等地为为主要据点,利用这里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有利地形,与大明周旋,说到底他能挫败大明一次一次的进攻,除了大明在安南的统治天怒人怨外,更是的来自地形带来的好处,所以黎思齐这番话儿,让他有几分认同感,但让他就此放弃,多少有些不甘心,扫了一眼左侧端坐的中年人,道:“阮大人,你怎么看?”
左侧的那人年约四旬上下,但实际的年纪却大了许多,露出沧桑之色,面上不知是太过操劳的缘故,已留下了深深是皱纹,须发微白,一身青色的长衫,头戴一顶黑se的裘帽,一眼望去,颇有几分落魄文人的穷酸模样,与对面的黎利父子相比,越发显得落魄……?“
倘若以貌取人的话,这人让在乞丐堆里,也没人多看一眼,可此时他却坐在了安南国最有权势的王府里,那足以说明此人一定有其过人之所在。
听了黎利的问话,此人才换换抬起了双眼,那一张满是皱纹的老脸,忽的因为这双眼神一闪,却多了几分睿智的感觉来,让人不敢小看。
此人姓阮,单名一个廌字,籍贯升龙,生于河东省一官僚家庭。曾仕大虞(即胡朝),永乐五年,朱棣以平讨陈氏叛臣之名遣八十万大军灭胡朝,其父阮飞卿为明军所俘,押往中国流放,阮廌送其父至镇南关(今友谊关)后返回升龙时遭明军逮捕并软禁多年,十一年后,他投奔黎利参加蓝山起义,在战争中建功甚多,并向黎利主张不杀明俘、避实击虚,阮廌协助黎利整齐号令,严明军纪,成功获得越南百姓的支持,便是这次交州总兵王通困守升龙,明朝派柳升、沐晟领十万兵分两路来援,就是他主张围而不打,在援军必经之地支棱(位于今谅山省)设伏。
东路的柳升果然中伏,在马鞍山战死,西路沐晟连夜经老街逃回云南。后明军十万再攻,向昌江进发,又被黎利军大败,溃不成军。王通被迫议和,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