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章:一字之价,辇金如山(1/2)
使得朝廷的报纸发行量十分有限,而在万般皆下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少量的报纸,自是先满足朝廷官员,以及地主豪门了,至于百姓一来,他们没有这个要求,二来,圣人的教诲也有莫大的作用,愚民好官吏,无知胜有知,基于重重原因,报纸到底要不要面向民间成了一个争论的话题。
最终杨峥以报纸面向民间的重重好处成功的说服了内阁,从而让这份报纸达到了不仅朝廷官员,士大夫,就是寻常百姓都可以看,当然了,有一个前提,看报纸可以,需要银子,这也是杨峥能说动内阁,获得户部,甚至是宣宗的支持最大的原因之一了。
事实上,无需杨峥多说,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不仅仅是皇帝,内阁户部主意到了这个趋势,就是寻常的士大夫也看到了这一点,在科技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往日制作十分艰难的报纸,势必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发行量也会越来越多,而百姓因为日子慢慢好过,在物质上的追求满足后,必然会向着精神上追求了这也是为何京城这些年,说书的一日比一日发达,比起他们重复前人的故事,那么日日更新的趣事,新闻,优美文章、科技更有市场了,况且比起听书的层次不齐,由朝廷权威的翰林院来写文章,似是好更好一些。
基于种种便利,朝廷才答应出了第一笔资金,筹办了大明士林报,第一份报纸有杨大人亲自执笔,亲自排版,甚至大明士林报五个大字,都是出自他之手,在经过半个月酝酿而出的大明士林报,一经发行立即就抢夺一空,上至帝王,下至寻常百姓对这份报纸表现十分满意,纷纷呼吁这样的报纸能发现更多一些。
良好的开端,顿时让满朝文武百官对这份报纸注入了期望,纷纷给予支持宣传,使得短短半年的功夫,大明士林报彻底在京城站住了脚,俨然有取代邸报的势头。
但这种势头并没有维持多久,最初的道德文章,政务评论,赋,海航趣闻,科技博览纷纷出现拖稿、重复的现象,让花钱订了报纸的豪门、地主,百姓大感不满,不少好事的读书人,则是以诗词宣泄不满,愣是让大明士林报成了一个人人喊骂的报纸了。
如此结果,出乎杨峥的意料之外,最后经过逐步调查,才得知大明士林报在预热的半年后,制作上开始出现了以次充好的弊端,同时朝廷名家,官员白日忙于自己事物,难有闲情逸致为寻常百姓写各种妙笔生花的文章,一来二去,往日答应写文章的名家,官员慢慢变少,纵然还在写的,也不过是出于应付,最离谱的是那些科技文章,许多竟是前朝文章的复制诗词歌赋就更不用说了,种种弊端,让百姓感觉受到了欺骗,才不过几个月的功夫,花钱看报的数量就少得可怜……?在这一番彻查后,杨峥总结出了最有力的结论——报纸的动力?“
大明士林报的各路文章来自当今大家和当朝颇有文名的官员,翰林才子,偶尔有些读书人的文章,但一来这些都是朝廷要员,平日里事情多,处理了一天的公务,已累得够呛,再写这种不计报酬的文章,自是应付了事,一来二去,文章的质量可想而知了,为了不让自己的一番心血就此葬送,杨峥做出了一番改革。
首先是在结构上,大明士林报必须形成的机构,也就说他虽属于朝廷,但办理报纸却朝廷之外,除了不触犯朝廷律法,政令之外,朝廷不可干涉,每年给朝廷的银子,以盈利后多少来取,杨峥定下的是四六,朝廷四,大明士林报为六,其次在报纸的操作上,文章来源不再局限与朝廷官员,当今名家,士农工商,甚至是青楼女子,只要写出的文章够好就可刊用!最后一点,所用文章,不再是毫无酬劳,而是一字十文钱。“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先不说前面的士农工商可以发表文章,单是最后一条足以让任何人心动,在这个文章写得再好,没有任何酬劳的年代,杨峥的一字十文钱,无疑是一个惊雷,吸引了无数的读书人一展身手。
事实上杨峥敢于做出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变革,并非凭空想出来的,完全是在于润笔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润笔”一词典出隋书˙卷三十˙郑译传∶”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荅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郑译是隋文帝的开国功臣之一,官至上柱国。后来郑译遭弹劾贪赃纳贿、疏于职守及不孝顺母亲,因此遭到贬官。不久,隋文帝因感念郑译与他同生共死,建立了隋朝,所以就想将郑译召回。于是,隋文帝就命令内史令李德林草拟诏书恢复郑译的爵位,丞相高颎就开玩笑的对郑译说∶”笔干了。”郑译则答说∶”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因此,后人就将画之人的酬劳称为”润笔”了。
而,“润笔钱”,则在晋宋之时才出现。唐人叫”义取”,明人曰”利市”,更有雅士耻于金钱之说,叫”阿堵物”,说白了那个东西就是金钱。
唐朝,是历史上润笔费最高的时期。白乐天有个好友叫元徽之,两个人是生死之交。后来徽之得了重病,就要死了,就托乐天为他写个墓志铭括车马、绫帛、银鞍、玉带等等,价值七十六万金,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天文数字的润笔。白乐天推辞不掉,也收了,后来全部捐给了香山寺,替元徽之做了功德。在这个富裕的时代,人们出手大方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