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留学(2/2)
出来的人才,会不会留在美国不回来了?把那些人才挑选出来,给别人做嫁衣。”叶关忍不住发声道。后世他见多了这样的人,现在这种环境中,华夏和美国人的对比更明显。“美国没有战乱,工资待遇又高,别人会怎么选?我记得后世提到过,49年前在美国的学者和留学生大约五千人,一直到50年代末,回国的只有约1200人。其他的难道仅仅是因为政党和政治理念的问题?国内老一派留学的学阀已成,留学生多了竞争也大了,不像一开始挂着留学的光环就能高官厚禄,国内的待遇比起美国人又有云泥之别。有些人恐怕在49年前就不想回来了。”叶关冷哼道,“我不知道这个时代的人的情操,我只知道后世很些人的嘴脸是向钱看的。”
“你有点偏激了。还真不要低估了这个时代的人的情操。”李衡忍不住说道,
“我出去碰到不少人,心中也向往出国,但却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宁愿待在国内。他们说的好,国难当头,应该放弃个人私愿,为抗战奉献微薄之力。哪怕这份力再微薄,也总能让华夏的胜利多那么一丝希望。不要说他们没有出过国,不知道国外的好处,有些人已经留学国外,照样在抗战全面爆发后,高呼‘宁肯做独立国的平民,不愿做亡国奴的博士’,毅然放弃一切,回国投身抗日运动大潮。”
叶关不再做声。
为了实施寻找人才的行动,他看过中央军政府对公费和自费留学生的一份调查报告,很多人确实都回国了。当然也有留在国外的,欧洲滞留了1500余人,美国滞留了1000余人。
倒不能说这些人就不爱国,战乱阻断交通让很多人有家难回。其中好几位大牛,49年后照样回国。
“留学计划利大于弊,整体是好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就算不为我们服务,也会去国内,就算留在美国,我相信华夏的血脉和文化他们也割舍不去,总会不断的开花散叶。说实在的,这个年代的香蕉人还真不多。”赵易笑了笑道,“有了我们,华夏文化只会越来越繁盛。以后只要我们华夏保持文化上的优势,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总不会忘记自己的血脉。”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怕美国人的洗脑。”叶关还是说出了自己的顾忌,“美国人的一些教育很明确,就是培养代理人。就算科学技术方面,也是培养对他们有好感的精英。等到以后这些精英占据中坚地位后,来收获更大的利益。我们以后大量采用留美人才,会不会让留美一系做大,左右未来的走势。”
“其实美国人的洗脑水平没那么高。种族歧视决定了华人在美国很难过好。若是再晚几年,遇到麦卡锡风潮,就更能认清美国的真面目了。没有跟苏俄的对抗,现在西方还没资格谈优越性。”赵易笑道。
这个时候的美国还没有重点吸引华夏人的计划。就算二战后,吸引人才更多是优先考虑欧洲,华夏人才能主动去留几个人?若真有人是因为福利待遇留下的,除了少数人可以用更好的待遇挖来,其他该放弃就放弃了,不值再用。
赵易也有相应的措施:“我们也不怕美国人的洗脑。在他们洗脑前,我们先用爱国教育洗一遍,资格审查筛一遍,就能有所保证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