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出征!(1/4)
终于到了临行之日。
边镐先前直接派来一个指挥五百人,作为李煜的亲军护卫,加上从澄心堂中又带走不少人,江宁县也是派了衙役护送,这一路已经是浩浩荡荡了。
李景达是主管江宁城防,又是他四叔,此刻更是表现的出长辈对小辈的痛爱之情来,划出一一个指挥城防军一路随行,就这样加起来足有一千五百多人,迤逦的车马延续了好几里地。
这支部队以步兵为主,间或有各色骑兵往来其间传递消息,李煜骑马走在最前头,队伍中间则是一溜大车,车上装着不少硕大的陶瓮
这些仪仗队都是做给城里百姓看的,李煜发现古人虽然没什么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形成体系学问,但在对其的使用倒是一点都不差。
之前还觉得几里长的队伍看起来会不会铺张浪费,甚至暗地里感慨了一句“形式主义,源远流长。”
但一路上行来,却发现这样铺陈也有铺陈的好处,路边的百姓对着队伍指指点点,交头接耳。
虽然不知道他们嘴里说些什么,但看脸上带着的神情,和不自觉的挺直了的腰杆就知道,肯定是赞扬大军军威,称颂旗开得胜的好话。
一时间倒是觉得这么搞倒并非全是乱来。
走了没多久便到了码头。
江宁城防军和江宁衙役都打道回府,水路上的运输护卫工作由李璟亲自掌握的龙翔军负责。
李煜和随行的雄武军分乘十艘大船,另有若干战船保驾护航。
那些陶瓮也被小心翼翼的吊上船只,安定王亲自监督,生怕有人粗手毛脚,坏了事情。
这也让所有的随行军士和大小官员好奇万分,向来斯文秀气的安定王,此刻正跳着脚的指挥澄心堂的小太监们调运这些大罐子。
语气激烈而不耐烦,甚至发出诅咒式的威胁:“这他妈的要是砸了,本王活剥了你们的皮”
装船完毕后,船队浩浩荡荡往上游而去。
到了武昌已经是十天之后,在这十天里,安定王大部分时候将自己关在舱中不出来,只是反复核对当地的地图。
随行的文武官员见了,都暗地里赞叹,这位大王文武双全,更难得的是不骄不躁,做事扎实把细,还未出征便已经精研舆图了。
“这他妈的,漫天神佛保佑啊,还有时空管理局的各位,虽然小的平日常有不敬,但各位千万别往心里去,这波一定得帮忙啊,千万别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啊。”
船行九日就到目的地,按照李煜现代人的习惯,直接弃船登岸到军营去见边镐得了。
但带队的那个虞候却是满脸堆笑的劝阻:“大王千金之躯,被圣人派来亲冒箭矢,这对于雄武军上下乃是无上激励,所以大将军是要亲接的”
“万万不可”李煜赶紧阻止,自己原本是从六品的国子监司业,这回当监军升了一级,成了六品。
不管是从品级还是实际权限或者是将来发展来看都是值得夸耀的。
但
边镐作为雄武军大将军是实打实的正三品,和六部尚书一个等级
再加上一个节度使的头衔,实际地位等同于宰相。
再有,作为李璟最心腹的武将,从某种意义上说边镐几乎就是李璟登基的最基础的保证,李煜见他,不管从官场上说,还是私人交情角度出发,都必须是持下属礼或者晚辈礼去拜见的。
所以,他到岸后穿的还是低品官员的青袍,既没借服,也没以皇子的身份公然服紫。
就是为了保持一份低调,他相信自己的打扮边镐肯定会知道。
可这个叫林天超的虞候还是抱拳不愿而去,说是奉了边大将军的军令,倘若不让大将军亲自来接一遭,回去是要挨军棍的。
李煜无奈,只要依从。
不过心里却对这位边大将军的为人处世多了一份想法,这种一开始的试探,摆明了是在摸摸自己的脾气性格。
如果自己坚持要下船,那么林天朝回去无非是挨几棍,但他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到任后的行事做派,到低是低调听从为主,还是高调自我主张为主。
想到这儿不由得摸了摸怀中的那封书信,轻轻叹了口气:“大将军就应该专心边事,怎么弄得和文官似的,尽搞这些揣摩人心的举动这样下去,这大糖果吃枣药丸”
不过随即一想,边镐本来就是兵部给事中出身,这么做好像倒也无可厚非。
由七品小官一跃而封疆大吏,且在历史提兵灭了两国王闽、马楚,可论起知名度来比后辈曾国藩可差的太远了。
所以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的也要,他一个,怎么就了呢
他这儿膜的起劲。
边镐的大营中却炸了锅。
边大将军,御下甚严,但是在战场或者操练时,当聚众议事时,他的中军大帐就像私塾般热闹。
他是文官出身,古代作战并不是看看孙子兵法就能运筹帷幄的,各种细节才是要紧之处,比如大军如何行进,如何扎营,追击时呈何队形,撤退时如何交替掩护。
这些往往都是出身将门的军将的不传之秘。
所以边镐很有着跨越时代的宽容,他往往只负责指定大方向,具体策略由手下将领们商议而出,加上他是李璟铁杆,军饷武器非但不缺,而且总是挑着好的往他这儿送,这让他在手下心中极有威严。
只是,今天这几个大将一个个蹦得比兔子都高,“大将军,大将军,不能这样啊”
“节帅,节帅,三思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