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罗马教宗耻辱的事件,下(1/2)
这道教宗文书将教皇权威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断言、我们宣布、我们确信、我们决议,对每一个人来,成为罗马教皇的臣民,对于自己的救赎,是完全有必要的。”
对于存心挑战教皇权威的腓力来,无疑是战争宣言,在与英国签订后,腓力于1303年6月再次召集sān_jí会议,会上历数捏造出来的卜尼法斯的罪状:篡位、异端邪、买卖圣职、谋杀和同性恋等。
卜尼法斯离开罗马前往阿纳尼起草革除腓力教籍的绝罚并威胁罢免其王位,绝罚将于1303年9月8日发布。腓力四世先下手为强,派遣首席顾问纪尧姆.德.诺加雷特和夏拉科隆纳率领一支雇佣军潜入意大利。
9月7日,军队冲进教皇在阿纳尼的行宫,卜尼法斯紧握十字架、正装端坐,临危不惧,怀着家族深仇大恨的夏拉几乎手刃教皇,而头脑冷静的诺加雷特认为杀死教皇太过惊世骇俗,及时阻止了他,夏拉还是给了教皇一个耳光,并与首席顾问一起剥去了教皇的皇冠和法衣。
诺加雷特打算挟持教皇回巴黎审判,阿纳尼人包围了行宫,诺加雷特等人逃回法国,经历奇耻大辱的教皇几乎精神失常,返回罗马后于10月11日自杀。
整个欧洲对发生在阿纳尼的暴行极为震惊,包括教皇的敌人但丁,卜尼法斯最执着于教皇权威,但没有哪位教皇像他这样耻辱地一败涂地,他的死是标志教皇权威衰落的转折点,但是此刻的教权仍然高于王权
接替卜尼法斯的本尼狄克十一世上任不满九个月即去世,支持法国和反对法国的枢机主教斗争了十一个月,终于选出法国波尔多的红衣大主教担任教皇,即克雷芒五世。
身患癌症的新教皇没有去罗马,迫于法王的压力在里昂加冕,腓力四世选择里昂是意味深长的:
六十年前里昂的宗教会议上,英诺森四世革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烈特二世的教籍并将其赶下皇位;而如今的教皇是法国人,并在法国国王的控制下加冕,不但教权与王权的关系逆转,而且法国国王胜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克雷芒五世也是教会法学家,但远不如卜尼法斯八世强硬,更不是腓力四世的对手,他基本上处处对法王妥协,连教廷选址也屈从腓力,设在了法国东南部的阿维尼翁——被法国领土包围的教皇领地。
对侮辱、拘禁并间接导致卜尼法斯死亡的元凶诺加雷特,克雷芒竟也赦免其所有罪行;他同意王权向教士征税并公开焚烧了,任命法国国王指定的人为红衣大主教,克雷芒几乎唯一的不妥协之处就是拒绝法王审判卜尼法斯八世。
在克雷芒此后的70年时间里,先后担任阿维尼翁教皇的有约翰二十二世、本笃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诺森六世、乌尔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
这几个人全是法国人,并且大都是在法国国王的干预下当选的,他们全都依附在国王的权势之下,并且把整个教廷和红衣主教团都置于法国的控制之下,尤其是阿维尼翁教皇大都贪婪无度,道德败坏,使这一时期成为教皇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从1309年到1378年,七位教皇和教廷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阿维尼翁,教皇同时兼任罗马的主教已名不符实,这一时期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七位教皇虽然不能全是法国国王的傀儡,但他们都是法国人,而且阿维尼翁时期的134位枢机主教里有112个法国人,此前无论是教皇还是枢机主教的人数,都是意大利人占绝对优势,可以此时的罗马教皇们已经成了法兰西王国的御用教皇了,对法兰西王国的一切要求是绝对服从。
在腓力四世死后,法国对教皇的影响已经减弱,然而教皇们却不顾教徒的强烈呼吁,不愿返回罗马,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罗马城传统贵族的派系纷争、易受刺激的暴民、台伯河洪水以及瘟疫的威胁;相比于罗马,阿维尼翁气候宜人、人民淳朴,而且优越的商业和贸易路线可以给教廷带来更多的财富,因此一众教皇都在这里生活。
终于时间停格在1370年,格列高利十一世当选为教皇后,意大利出现社会动荡,特别是罗马城内出现的骚乱直接威胁着教皇国的生存,于是他决定率兵返回罗马以稳定局势。
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率兵从海路进入罗马,平息意大利的内乱后在圣彼得大教堂再次举行加三重冠礼,宣布自己为正统的罗马教皇,至此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阿维尼翁教皇期结束。
而失去了罗马教皇的帮助以后,法兰西王国也因为同英格兰王国的战争而差点灭亡。
而经历了“阿维尼翁之囚”的历史教训以后,以后的罗马教皇是再也不敢同一些厉害的世俗君主进行硬碰硬了,甚至一定程度上还会主动向一些厉害的世俗君主示好拉拢,因此现在的罗马教皇西斯廷对葡萄牙国王蒂姆的情面还是很买账的,如果没有情面,恐怕给再高的出场费恐怕都难以服罗马教皇抵达里斯本。
“这腓力四世可真是一个人才啊。”结束了脑海里的胡思乱想,蒂姆一阵感叹,等自己强大了,想来也是可以效仿腓力四世来控制罗马教宗了。
更何况,蒂姆的目光看向了怀特红衣大主教,本国的红衣大主教可是竞选罗马教宗的不二人选,因此蒂姆已经下了决心,一旦西斯廷死后,葡萄牙王国的怀特红衣大主教是必须继任罗马教皇的位置。
“你这些做什么?”听了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