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火枪(1/2)
成功的炼化出了低碳钢,下一步就是制作火枪了。火枪一直是刘烨穿越之后梦寐以求的东西,有了枪,才能与各种潜在的敌人抗衡,木杆铁头枪显然没有火枪让人有底气。
眼下摊子铺的这么大,全靠琼州地理位置偏僻,天高皇帝远,临高县衙又被自己用银子喂饱了,暂时没人来管,各个项目才得以同时推进。
换成在内陆,别说炼铁造船了,开个大规模的纺织厂都要被官府盯上,就算不安插个聚众生事的罪名,各种敲诈勒索剥皮吸髓是免不了的,更别提造枪铸炮,一准被官府当成造反的抓起来砍头。但安全也只是暂时的,有了武器,才能保障事业的发展。
继百仞滩钢铁厂之后,百仞滩兵工厂开始建设,由于各地都要搞基础建设,兵工厂的厂房只能先建几间板房凑合着用,等到腾出人手了再建造大规模的厂房。
炼铁专家摇身一变,变成了军火专家——资深军迷梁小明即将验证自己的成色,刘烨亲临现场视察。
铁匠和学徒们都被集中起来实行现场教学,挑出一组公认技艺最好的师徒组合试造火铳。
这个被挑出来的铁匠姓王,别人都不记得他的名字,就记住他叫王一锤,因为捶打铁器的手艺出神入化,才有了这个绰号。
他带着几名徒弟,按照林伟业的指点,先打造铳管,再制作铳身其他部件,最后再组装。
第一步就是制造铳管。
准备一根圆柱体的钢芯做冷骨,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将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这一步王一锤做的很熟练,他也曾抽调去为广东官兵打制过鸟铳,这个流程是做熟了的。
如果按照明军制造鸟铳的方法,第二步就是焊接了。
明代对弹道知识匮乏,认为鸟铳越长威力越大,致使鸟铳为了增加长度,铳体都以单筒卷成,然后一节节焊接,发展到后世满清的抬枪,枪管甚至长达两米。这种焊接方法制成的铳管很容易炸镗,工匠们把是否焊接的天衣无缝的铳管当做制铳成败的关键。
明代中后期,明军工匠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纪效新书》中记载:“近来,洞晓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责成工匠,听其卷成铁筒,粗细薄厚不均,甚至单筒卷成,举即炸损。”越是容易炸膛,士兵越排斥使用,以至于明朝一共制造出几万支鸟铳,而实际装备部队用于实战的却很少,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仍然使用原始的三眼铳。
梁小明指导的方法则是完全不同的双层复合式铳体,与单筒焊接法不同,它在钢芯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铳体上再裹一层,使内铳的接合口被外层铳体包裹结实形成复合体。
从技术上来看双层复合铳比单筒焊接铳科学,铳体接合更坚固,虽然这种铳管无法做出很长的鸟铳铳管,但口径可以做的比第一种鸟铳大,因而有限距离内威力也大。
梁小明参照的蓝本就是英国陆军称霸全球殖民地的制式火枪——褐贝丝燧发枪,这种枪身较短,用料少,成本低,容易大量制作生产。唯一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双层复合铳体,而原版褐贝丝是单筒卷制。
考虑到中国的铁矿石质量不如西方,冶炼技术也不如18、19世纪的水平,加之不用像英国那样过于追求控制成本,所以做了这个改动。
打造铳管的过程中,王一锤按照以往的经验认为短管不如长管打的远,但是东家这么说,他就照办。
第三步则中外皆同,就是修整内膛。这时铳管还是粗胚,且芯体不直,膛内也粗糙不平,除了把管身外部打磨光滑,最重要的就是用钻头将铳膛钻大钻光滑。
在明代,一般钻头都采用堕子钢,钢性并不很硬,而且是人工钻膛,所以制造鸟铳一半的时间都是在钻铳膛,每天只能钻一寸,其时间可长达一个月。《纪效新书》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
在梁小明看来,明军鸟铳生产效率低的令人发指。解决的办法有两方面,一是改进钻头,二是改变钻孔方式。
钻头的工具钢很好解决,采用坩埚炼钢法就能炼出比堕子钢坚硬的多的工具钢。
这种方法1742年由英国人洪兹曼首先应用,他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浇铸成小锭后锻打成所需的形状。钢在坩埚中熔化时,石墨碳还能起还原剂作用,钢中氧可以去除,各种夹杂物也能从液态钢中上浮去除,所以钢的质量优于当时的各种金属材料,可用来制造加工金属材料的工具。
坩埚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生产液态钢的方法,但是生产量极小,成本高。对于只需要工具钢的林伟业来说,这缺点都不是问题,反正不需要大规模量产,只要有比堕子钢更坚硬的钢做钻头就足够了,将来为大炮镗光内膛,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工具钢。
至于钻孔方式,梁小明的方法是采用水动力简易车床。
所谓简易车床就是一个放大的横置手摇钻,不过是用水力代替手摇。原来钻孔是人工一寸一寸的钻,而且竖着钻,费时费力,采用简易车床则是将枪管横向固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