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零章 小河两岸(1/2)
今年非洲猪瘟闹得很厉害,明年可想而知猪肉缺口有多大。只要建了养猪场,把生猪养出来,绝对不愁卖。
正好趁这个机会,把大桥村建成商品猪得生产基地,以此来支撑龙津得经济。
要建成商品猪基地,除了自己的消耗,起码也要年产一百万头以上的生猪。
不算牛头山养猪场的话,原本龙津就有十几万头左右的生猪产量,堪堪足够龙津自身的消耗。
再加上牛头山养猪场的二十万头,还有八十万头得空缺呢。山塘这边养个十万头,还有七十万头。
接下来又看了好几个点,战兰一看就摇头。条件不够,养不了猪,勉强养也就是千把两千头,更多会亏本。
“两千头也好啊,一年能赚十万八万的不错了。我们村穷人多着呢。”米大力说。
“那可以啊,你去问问村下来养猪。我们贷款给他。”米嘉说。
“没有技术,不敢啊。”米大力说。
“很简单的,我卖给他们小猪和饲料,还有技术员,只要按时喂饲料就能养大。”战兰说。
“那好啊,我去问问有谁感兴趣。”米大力说,“我听人家说,养猪最大的开支就是饲料,饲料要是能自己解决才能赚钱。要是从外面买现成的饲料,方便是方便了,赚不了多少钱。”
“不是这么算的,你要自己种饲料,人力物力都划不来。从外面买玉米豆粕然后自己配就好了。你自己种玉米来喂猪根本不划算。”战兰说。
“不是用玉米,就是用那些菜叶子,地瓜干之类。我们是农村,总有很多卖不掉的菜。”米大力说。
“猪的生长是有周期的,每一个周期需要多少营养都是确定的。用玉米豆粕可以算出来热量蛋白质,你用地瓜菜叶子怎么算?没法子算。”战兰说。
“我看那些野猪在山上什么都吃,也长得挺好。”米大力说。
“野猪长多慢,我们这些要四个月出栏。”战兰说。
“慢一点出栏也无所谓,只要成本低就能赚钱。”米大力说。
“这样啊,那就不要养普通的商品猪了,弄点野猪来配种,你们养混血野猪吧,慢慢养,抗病能力强,成本低,味道好,当特种肉卖,价格更好。”战兰说。
“对对,养野猪,还可以卖给那些游客,作为我们龙津特色。”米大力说。
后面又看了几个点,还是不合适,最大的也建不了万头养猪场。但战兰还是标定了范围,做好规划,要是有村民感兴趣,可以开发来建小养猪场。
“还有没有?我记得快要到小坑村了吧?”米嘉说。
“还有最后一个点。”米大力说,“在我们和小坑村之间。”
这个点在深山里头,有一条小路进去,要走好几公里。这条小路已经完全被青草淹没了,要不是米大力指路,根本看不出来。
走了好久,地势忽然开阔,一条小河从山里蜿蜒流出,水量不小。两岸全都是向阳的坡地,位置很大,坡度很缓。可惜就土地贫瘠,草都长不长。
“这个地方不错。”战兰看到眼睛都亮了,指着小河说,“这条河两边,我全都租下来!”
“不行。”米大力说,“这条河是我们和小坑村的分界,河南边是我们村,北边是小坑村。”
“以前这里是做什么的?”米嘉问。
“以前?不知道啊,一直都没人租过。这条小溪没什么鱼,附近也没有树林,连蘑菇都不长。”米大力说。
“那怎么会有这么一条路?”米嘉说。
“啊?”米大力摇了摇头,“这么一说好像是很奇怪啊,为什么会有一条路进来呢。”
能够走车的路,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开的。米嘉下车仔细观察,路上的草虽然不长,但显然是一代一代都长在这里的。
路是用碎石头铺得,这些石头边角都已经风华了,显然年纪不小。沿着路一直走进去,到了小河上游,米嘉发现这里的坡地上似乎有什么。
走过去一看,是一些破碎的泥砖,看起来也是很老了,至少有几十年历史。
这些泥砖用的是普通的粘土,烧硬以后叠起来。因为温度不够,所以很容易碎。
很久以前,泥砖是村里很普遍的建筑材料,因为简单易得,价格便宜。随便找个泥瓦匠,少个窑就行。
这种建筑材料很透气,然而不保暖,很容易碎,穷人采用。解放后大家能买得起砖头了,就很少用泥砖盖房子。
剩下的一些泥砖房子,要么是放农具的,要么是养猪养鸡,或者用来做仓库,总之不用来住人。
“这里原来有房子。”米嘉说。
“还不少。”米大力到处看,很多地方都有碎泥砖。
“原来这里是村落吗?”战兰问。
“没听说啊,这是山里,没地方耕田,养鱼又养不了,谁会住这里。”米大力说。
“也许是米山先祖。”米嘉说。
“啊?米山先祖?”米大力问。
“他攻破县城之后不是带着人跑进山里了吗,也许就是跑到这里来。”米嘉说。
“很有可能啊!”米大力说。
这便是深山,没有本地人带着绝对找不到。米山他们又带着粮食,可以专心躲藏。等避过了风头,再回家生活。
因为是临时住所,这边又没有条件,只能盖泥砖房,等风头过了,扔下房子回家住,这里的泥砖房就垮了。
“我们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留下来的痕迹。”米嘉说。
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