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恶魔的艺术之邪魔降临(121)(1/1)
前文中介绍过,“神佛宫”的前身,叫做“邪神宫”。
(“邪神”这个词在泰国没有贬义,属于中性词。)
“邪神宫”就如同我国历史上的“白莲教”,在清迈地区存在了很久的时间,确切地说,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这个组织。
不过那个时候的“邪神宫”只是一些道德品质败坏的佛教徒暗地串联起来欺骗民众的一种小团伙,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派,和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诈骗团伙”“传销团伙”没有什么区别。
上世纪初期,盘踞在湄林的一个“邪神宫”团伙发展得比较大,受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些打压,不过这只是痢疾之癣,没有引起政府过多重视。
但是,因为一个神秘人物的出现,“邪神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知道这个神秘人物出现和加入“邪神宫”的原因,就又要请朋友们和我一同回顾泰国的历史了。
——————————
整个事件发生的源头,要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
当时的泰国还叫暹罗。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暹罗(泰国)以高超的外交技巧游走于列强之间,虽然在经济上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并且丧失了大片领土,但仍保持住了独立地位。
这一切得益于一个开明的国王群体,从拉玛四世到拉玛五世,再到后来的拉玛六世,接受西方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思想也越来越先进。
拉玛六世是一个颜值和能力并存的君主,1894年,他年仅十三岁就去英国留学,攻读英语、法语和法律。1900年加入英国陆军,学习英国的先进军事制度。在回国之前,他还游历了美国和日本,拜访过罗斯福总统,参观了西点军校,在访问日本时还曾向明治天皇请教开化治国之道。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暹罗密切注视着欧洲的动向。
战争刚一爆发,拉玛六世国王就下令在欧洲各国留学或服役的亲王和王子们迅速回国。
这些皇室成员回国之后,必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召开内部会议,商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暹罗如何自处,会议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亲王和王子们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但谁都没有料到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埋下了湄林地区百年动乱的引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敌对的两方,一方是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为代表的同盟国,一方是以英法为代表的协约国,从小受到英法等国影响的拉玛六世自然是倾向于和协约国合作,但这个时候有一位亲王提出了异议。
暹罗是英法的半殖民地,历史上饱受其欺凌,而德国人却以纯粹商人的身份给暹罗带来了许多先进的产品,德国货为当时的暹罗人所喜爱,因此不免爱屋及乌,对德国抱有好感,而这个亲王恰好从小在德国留学,接受了德国人的思想,所以自然而然倾向于德国,要求参加同盟国一方同英法作战,借此机会摆脱半殖民地的身份,收复湄公河东岸和马来省的失地。
战争开始的初期,同盟国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胜利,亲王的这种提议赢得了一部分人的赞同,会议的风向突变,议题由“什么时候加入协约国作战”变成了“到底是加入协约国还是同盟国作战”。
但拉玛六世在英国留学时,不仅深知英法两国实力的强大,而且对国际风向把握得极为精准,他知道这场战争不是那么容易出结果的,等双方僵持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实力强劲的美日等国一旦加入协约国,同盟国的失败不可避免,因此极力反对。
偏偏亲王是个横蛮固执的主,自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在会议上和拉玛六世全力争执起来,为了避免内部分裂,拉玛六世提出“暂时中立,静观事态演变,等局势明朗再决定加入那方”的提议,获得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同。
(拉玛六世的提议和几十年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泰国时任总理銮披汶提出的口号“哪一方在战争中溃败,哪一方就就是我们的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这是泰国国策的传承,也是泰国人“聪明”的一种体现。)
风波表面上平息了,但在暗中却愈演愈烈,这位亲王大人性格太过固执,认为现在是暹罗摆脱英法控制的最好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都是殖民地,他费尽心思在暗中串联,说动了不少摇摆不定的皇室成员。
发展到最后,他居然想架空拉玛六世,拿到皇室的最高话语权!
拉玛六世可不是一个傻子,亲王的一举一动实际上都在他的掌控中,一开始他只是偶尔驳斥亲王的激进思想,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以免皇室内部产生矛盾,没想到亲王给脸不要脸,居然发展到想架空他,这是任何当权者都无法容忍的。
于是拉玛六世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将亲王软禁在家中,想让亲王“冷静冷静”。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亲王居然刚烈非常,在被软禁的第二天就自杀了,不仅如此,他还将家中值钱的东西付之一炬,留下遗言说这样是为了证明清白:自己的目的并不是争权夺利,也不是为了获取钱财,而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这个事件在当时对拉玛六世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同盟国在战场上由胜转衰,对拉玛六世的赞誉盖过了诋毁。
如果单纯只是这样的话,那上文提到的神秘人物还不会出现,但是,之后事态的发展完全偏离了轨道。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