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此“流求”(2/2)
了一眼刘黼、苏景瞻两人,问道:“二位爱卿如何看此事?”刘黼和苏景瞻相互看了看之后,由刘黼开口:“臣等以为,他们多半为当初躲避战乱的中原移民,蛮夷之中从未听闻有什么尚姓。”
听了他所言,东点了点头。
这是实话,有名有姓,是咱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后世周围地区的人即便是有,也是跟咱中国人学的,更不要说还是一个在百家姓上排位好几百、稍微有点冷门的“尚”姓。
“既然如此,朕看可以这样,如果以后他们还运粮食来,不妨额外送他们些铁器。嗯,就送两种,一开荒的农具,二炊具。农具定额为一万,炊具五千。来一船稻米,送他们五百。告诉他们,此作为特例,送完为止。其它照旧,兵器则不在此列。朕此次就给你们留下相关的诏书。”
(历史上的流求铁器相当缺乏。)
“还可以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的船只不堪使用,朝廷也可以送他们几艘。”
嗯,这样的兄弟可以选为重点来培养,后世的朱元璋就曾送了流求的国王海船两艘。
刘黼和苏景瞻顿时面面相觑,但某人已经转换了话题。
“倭国哪里又是如何?”
这次苏景瞻立刻就回话:“官家,自景炎十三年朝廷收复江南之后,第二年,倭国就已经有人开始前来兑换朝廷钱币。时至今日,不仅越来越多,除了以旧钱换新者外,亦有相当之人携带金银前来购买。臣悉数按朝廷之制予以处置。”
苏景瞻嘴里的“朝廷之制”,当然是说铜钱按面值来兑换。至于金银,赵与珞当年也早就为行朝定下了先例:一两黄金兑换一百个龙币,一两白银兑换十个龙币。
朝中的众人从来就没觉得这有何不妥过。反正全是些蛮夷,给他们换已经不错了,有什么妥与不妥的?若是铜钱还能少给点最妥。
在这件事上,苏景瞻绝对属于老赵这个守财奴的第一铁杆,甚至在他的内心里,就和某位贪婪的狡诈之徒一样,恨不得朝廷的铜钱还能制作的更小点。
听了他所言,东点了点头。
事实上,尽管在这个时代无法对货币的流向进行精确、有效的统计,但仅仅凭借着朝廷和哪些所谓番夷的兑换记录,东其实也知道,由于取消了限制,虽然这么多年来朝廷投放的铜钱越来越多,但其中有相当的部分是流向了大宋境外。
那个岛国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不会例外,您没见忽必烈灭了南宋之后,他们立马就跑来弄南宋的铜钱?
刘黼和苏景瞻又相互看了一眼,由刘黼开口问道:“官家是否觉得这其中有什么不妥?”
东摆了摆手,口中言道:“对倭国之人,切不可轻而视之。须知,唐代之时,他们就已有通过如今的高丽,觊觎我辽东、乃至中原的野心。”
某人与生俱来的对那个岛国的警惕,使得他此时一出口就没什么好话。
但是,于刘黼和苏景瞻的眼里,多少显得有点是在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你人还在江南待着,眼睛都已经盯到了辽东。
不过他们也没答话,因为某人又接着问道:“二位爱卿,还有一事朕想咨询一下。若朝廷将棉、毛、麻、丝绸均纳入为榷卖榷买,你们觉得如何?”
刘黼和苏景瞻的脸上都露出了慎重之色,仍然是由刘黼先来开了口:“官家,朝廷的新田赋之制,已经物议汹汹。”
……
东亲自将刘黼和苏景瞻送至屋外。看着这两位夫子的离去,他陷入短暂的沉思。
很快,殿前将军邓自愿悄然走上前来,轻声说道:“适才苏都督亲自来问,陛下的行程是否有改变?”
东摇了摇头:“不变。”
/book_1156/31136479.l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