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朱允炆的反应 (两章合一)(2/3)
不好就会出现瘟疫,造成千上万的死亡,瘟疫一起,千里无人烟可不是说笑的。朱久炎防控瘟疫的办法很有效,朱权执行得也很彻底,他的形象在大宁周围是非常高大的,宁王在官员百姓那里的好口碑大半也是这样竖立起来的,这让他对于周边部落的控制也更加容易。
朱权忙活好军事调整之后,一个好消息从南边传来,老朱颁下了恩旨,免除大宁府三年内所有税收,所收赋税全部留作大宁都司使用。
另外册封朱权春天出生地女儿为永新郡主,并赐宁王妃张氏五百宫人以供使用。
今年的大宁虽经鞑靼寇边,却是风调雨顺获得大丰收,朱权得了免税的圣旨,也乐得做好人,反正他在大明商会里占了大头,朱久炎这小子又那么会赚钱,他可不愁钱养军。
朱权发出王令宁王府所有田税免半,这让憋足了劲准备大收一笔的大宁官吏们十分郁闷,但也只能郁闷,在这大宁周边宁王便是掌控一切之人,谁敢有多余的意见?
即使朱权免除一半田税,但大宁的百姓在塞外新开垦的土地,被朱权保住了,最后算上来的田税也达到了八万石。
百姓们由于免除三年的税赋与王府的一半田税,每家每户都有大批余粮出售,百姓的购买力、大宁城的经历反而增强,内需的扩大促进了商业上的发达,大宁城里的rén liú那叫一个络绎不绝。
这种调节经济的手段在朱权是完全照搬的朱久炎,扩大内需增强市场购买力,反过来促进工商业增长……这些个理论他以前听朱久炎哔哩哔哩过,原本是根本不懂的,但这几年参与了大明商会的运作,倒也学了个大半。
有时候朱权是真想撬开朱久炎的脑瓜子看看里面到底是些什么,怎么老能蹦出各种好办法,既是相隔千里,也能让他受益。
这么多年不见,也不知道这小子变得怎么样了?
……
这时的南京城已经开始炎热起来,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吟唱着求偶的乐曲,太阳的热量在肆意挥洒。
大街小巷,人们虽是挥汗如雨,却也不会停下各自的生活。
菜农们担着菜贩卖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轻摇纸扇的公子哥们漫无目的地瞄着街上姑娘们的姣好身段;商贾们窃窃地拉着袖子谈交易;青楼楚馆的伶人们坐在临街的凭栏上向着下面抛着媚眼……
百姓们最在乎的是自己的生计,哪管天下或者朝堂间那么多勾心斗角的事。
哪怕是北疆再度传来大捷,只不过是再次增加人们闲暇时吹牛的谈资,习惯了胜利的百姓已经不会再像很多年前那般兴奋。
幽深的东宫宫墙散发出丝丝凉意,太监与宫女们小心谨慎地来往,却反衬着宫里的寂静。
东宫与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天渊之别,婆娑的树影只能遮蔽阳光的暴晒,却阻挡不了时下的热门话题,北疆大捷。
宫人们谈论的事情与外面的市井之中并无多少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吹起牛来更加八卦!
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封闭的,也不用为生计奔波,闲暇之余能干的事情不多,人又集中,消息也来得比市井快,八卦起来当然也比外面长久,一个话题说上几天是正常周期。
所以除了皇太孙朱允炆身边,整个东宫到处都在闲扯着北疆将士是如何的勇猛,带兵的藩王是怎样的厉害。
太常寺卿黄子澄怀着原本愉悦的心情在倾听这些不时传入耳中的话语,不过,他的心情突然变得糟糕起来。
一路走过来,他耳中听到最多的便是燕王、宁王、周王世子等名词,宫人们不是在说王爷们扩地多少多少,便是斩首多少多少。
黄子澄的心情虽糟,却也不好去训斥太监与宫女们。一方面为了保持自己的仪态,为了这些个事去训斥几个宫人实在上不了台面;另一个方面大捷毕竟是朝廷的喜事,话题只是一时的,忍忍也就过去了。
黄子澄在宫中回廊踱着步,沉淀好心神之后,才缓缓地步向了东宫的书堂。
他走到门口,就听到了皇太孙朱允炆那朗朗的读书声从里面传了出来。
黄子澄的嘴角微微上翘了起来,他与皇太孙之间虽是君臣,但也是师生。黄子澄对于自己这个唯一的学生满意得不得了,皇太孙学习方面是无可挑剔的,若他不是储君,跟普通读书人一样去参加科举的话,拿下殿试前三的问题不大。
可惜的是太孙殿下平日里总是眉头紧锁,虽是偏偏少年,但眉宇之间总有几分与年龄不相称的深沉,黄子澄这么多年来很少看见自己学生开心的模样。
唉,黄子澄心中暗自叹了口气,推门走了进去。
朱允炆听到外面的动静,也停止了读书。他起身与黄子澄相互见礼、落座。
二人开始按部就班地上课,二人之间的一言一行都是有条不紊的,就像彩排了无数次一样,除了每天课上的内容不同之外,一举一动都像制定好的程序。
课业过后,二人再次相互见礼,朱允炆送黄子澄出门。
黄子澄见朱允炆打发走了旁边的宫人,知道他有话想跟自己说,连忙微微弯腰作恭听状。
朱允炆道:“黄师傅,今天天气凉爽,好不舒服。您要是没有要事的话,随本宫四处走走?”
黄子澄回道:“微臣无事。”
二人在东宫缓步而行,师生两个心照不宣,他们悄然来到了皇宫的东角门,这里是皇家禁地,宫人没有诏令不敢靠近。<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