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浅谈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2/4)
频繁。同时,被流放的共工氏族也着手进行了第二次叛乱,帝喾率领少典族拼尽全力终于“北却犬戎、南歼共工”。虽然少典族最终取得了全胜,但整个部族也因此而元气大伤。看到这胜利得来的如此艰难,胜负双方也都是两败俱伤,作为战胜者的帝喾觉察到,在面对周围各氏族“纷至沓来”的进攻时,那个曾经战力卓著的少典族也渐渐变得力不从心了。从那时起,少典族的帝王们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仅仅依靠强大力量,是绝不可能真正统御四方的,帝喾死后,帝尧在少典族最为虚弱的时刻力挽狂澜,先后两次大败犬戎,终于肃清了少典族最后的威胁。但在战胜之后,帝尧也明白了,除了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少典族还需要新的“力量”去进一步统御各氏族,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少典族,这个中华民族的根脉,崛起于力量的强大,却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逐渐意识到了单纯依靠力量的单薄和无力。而这个新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此时,在少典族迷茫的时刻里,又一位睿智的首领再一次挺身而出,帮助少典族寻找到了这种新的“力量”,他就是帝尧。
二、博爱
在帝尧之前,少典族的帝王全都是清一色的能征善战,但直到帝尧的出现,才逐渐改变了这一情势,他依靠极为卓越的战略头脑、极高的个人道德水平,加之对少典族的分支氏族的关爱与博爱,一点点地获得了众多氏族[主要为帝尧的几位兄弟:契、弃所在封地的氏族]的支持,也成为了第一个依靠其他氏族的支持,荣登少典族首领之位的帝王。
帝尧之前,少典族是帝挚在位,但由于生活奢靡、不重生产,并对其兄弟氏族戒备过重,渐渐地被其他分支氏族所厌恶。面对这样一位道德品行如此不堪的首领,尧和其他分支氏族首领联手推翻了帝挚的无道统治,并登上帝位。其后,在联手北沣,两次击败犬戎的巨大战略优势面前,帝尧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核心的权威,加强了对少典族其他分支氏族的统御,这也逐渐形成了上古时期中华文明邦联制[此处并不包含联邦制,中国自商代以后才形成了联邦制的政体]的文化源头。
帝尧的确是一个睿智的领袖,他渐渐发现了统御各氏族不能仅仅依靠力量,而是要通过“博爱”去化解氏族之间的仇恨和宿怨。历经七十余年的治理,帝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内,他尽全力去关怀爱护其他氏族,并通过迁移人口、民族通婚的办法,逐渐团结融合了东夷各族[九黎氏族被打败后,分化出诸多氏族,统称为东夷各族,这也是小说主人公的故事起点]、南方的百越和三苗氏族;对外,他多次率领中原各氏族向北抵御犬戎,即融合了大部分犬戎、北沣族人,又一步步地把剩余的犬戎部族赶至中原以西的地域,形成了以后的戎狄氏族[最后在周幽王时期攻灭了西周,毁灭了镐京,迫使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
帝尧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也表现出和少典族前任首领极为不同的态度。之前的首领选择接班人,基本上是父传子、叔传侄,而且考虑的也是继承人的征战的能力。但直到帝尧,竟打破了血缘传承的桎梏,按照极高的道德标准选拔接班人[帝舜的征战能力和杀伐决断也并不差,但为世人称道的依旧是他极高的个人道德],最后将首领之位传于一个毫不相干的舜[舜其实也是黄帝之后,但离少典族正统血脉太远],开了尧舜禅让的千古佳话。
其实,帝尧之所以能传位给帝舜,就是因为在一个“生父、继母、胞弟都合起来为难,甚至合谋杀害自己”的艰难环境中,舜竟通过“博爱”的力量,化解包容了一切矛盾,维护了家庭的和睦。舜的处境,其实就是那个时期少典族的处境。从舜的身上,尧看到了一种能够化解天下矛盾的才能和办法,遂传位于舜。
舜即位后,确实不负众望,在处理鲧治水失败和任命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舜作为少典族的首领,借助治水的契机,做到了让各个氏族如兄弟般和睦团结。之后,舜也发现了禹身上那种博爱的力量,于是也禅让于大禹,丝毫没有眷恋权力,形成了尧舜禹三代禅让的美谈。[其实中华文明五千年,能够禅让传位的也就他们三人,从禹的儿子启杀掉皋陶的儿子伯益开始,中华民族就开启了四千多年的“家天下”传承]
同时,也因为帝尧“博爱”的政策,开启了民族包容、融合的先河,以后的每一位首领,乃至夏商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大包容、大融合始终没有断绝,不得不说是帝尧的一大贡献。除了“力量”,少典族终于渐渐地寻找了第二个民族“精神内核”的组成,那就是“博爱”。
三、天下
黄帝以前,我们的先祖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筑堤拒洪水的办法,于是各个氏族都开始筑堤拒洪,生产力在一定时间内也得以提高。但实际上来看,筑堤本身只是让阻碍洪水对某一区域的陆地进行破坏,而并不会减少洪水的总量;甚至大量的筑堤,还会造成洪水疏浚过程的淤积和堵塞,从整个全局视角来看,筑堤不仅不会减少整个神州大地的洪水总量,反而使得洪水越来越难以疏浚,堰塞淤积的洪水越来越多。
可以说,正是因为各个氏族的“目光短浅”和对“天下”这种大局观的无视,终于导致了大面积、成体系的洪水肆虐。
帝尧时期,任用鲧治水,沿袭的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