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屋山帻和筩袖铠(1/2)
在工匠的解说下,马玉终于是分清了什么是鳞甲、什么是札甲,鳞甲和札甲的主要区别。
马玉本以为这鳞甲和札甲都是一回事,是以甲片的大小及形状区分鳞甲和札甲,但其实是两种完全独立的铠甲体系。鳞甲和札甲都是由小的金属或皮质甲片组合而成的,但是札甲是由甲片相互串联而成的,鳞甲则是将甲片缀在内甲上存在的,形状如鱼鳞,故有其名。虽然札甲也存在内甲,但是甲片的连接方式不同,换句话说札甲的甲片更加的灵活,可以根据体型和需要增减,而鳞甲则不行。
这些士兵身上穿的大多都属于札甲,这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在中国盛行以来的铠甲。
这个时期的札甲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筩[t]袖铠,还配有一个帽子叫屋山帻,这也骑兵普通战士的标配甲胄。
帻是由三国时期曹操制定的一种尖顶帽子,曹操看到天下凶荒,资财乏匮,就以古皮牟,裁帛以为帽子,初期只用于军队中,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所戴者的身份。
这屋山帻和韦弁外形相近,形似合手。韦弁是古代礼冠之一。天子诸侯大夫兵事服饰。用熟皮制成,浅朱色,制如皮弁。
后来民间百姓也逐渐开始佩戴,也是隋唐时期的平巾帻原始雏形。
筩袖铠是在汉制的基础上做了部分改进。身甲前开襟穿入,用”百炼钢”法锻造,腰间还有“活舌带扣”跟现代的皮带扣基本一至,只是古代侧面扣,现代正面扣。
这种筩袖铠穿戴非常方便,防御力也很强悍,可抵“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进。
但是两军短兵相接之时,面对长戟长枪的横冲直刺,就很难抵抗了,马玉看到了许多死者的胸口直接没戳了一个大窟窿。
这些普通士卒身上的铠甲都是属于大路货,而自己身上的铠甲可都是最顶级的工匠量身打造,不仅这内甲是最好的材料,柔软而又坚固,是最好的皮革,这外甲更是发挥了无数精力一点点打造,胸前还多了一块护心镜。
这防御力至少是普通将士的两倍以上,外形也比这些普通的筩袖铠要更加威武靓丽!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生产力有限,将官的甲胄肯定要比普通的士卒要好上许多。
“为何不在这胸口位置上加固一下,你看这些阵亡的将士,大多都是从这地方被击穿!”马玉向自己的身边工匠问道。他摸了摸自己身上的甲胄,又看了看这些死尸身上残破的铠甲,很容易就发现了这问题。
此次大军出征,马玉不仅是带了不少医者,更是破天荒带了许多工匠随行,盖房、筑桥、铺路都有,当然主要还是铁匠!马玉特意让张祎从洛阳城最大几家铁器行,要了几位老师傅,就是要他们到战场上,感受一下将士的甲胄,到底需要从哪里进行改进。
连蛮夷都知道要提高工匠的地位,知道工匠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可惜中原汉人的工匠地位,从古至今都不高。主要还是受儒家文化,这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真是要不得啊!
幸好这时候晋朝儒家文化衰弱,马玉已经开始重振儒家文化,这些糟粕肯定要去掉,还有中国传统的尚武冒险精神,也一定要坚持下去。
和那些医者一样,马玉早已承诺过给这些工匠更高的地位和待遇,若是有突出贡献,封侯也不是不可能!
这些工匠自然早就是感激不已,也是干劲十足。
“这不仅仅是增加护心镜的成本,整个板甲的构造都要改变,必须要最好的百炼钢,否则显得太笨重,将士们穿在身上行动不便,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若用上好的百炼钢,成本至少增加十倍,这工时也增加五倍以上!”一个老年铁匠自信满满地回道。
“殿下之言,一下就点亮心中不开窍的灯啊!”一个中年铁匠也接着回道。
马玉批评一句道,“这种什么点亮不开窍的灯啊之类溜须拍马的话就不要说了,来点实在的!”
顿时引起了无数工匠的哄堂大笑,他们想不到太子殿下如此地平易近人,和他们这些贱民都能打成一片。
这个中年铁匠只能诺诺地回道,“回去以后,我们可以就此试看看!”
“我们不一定需要整块的护心镜,可以从胸前、背后这几个地方,加固几层,这重量上不也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吗?”又是一个铁匠接着话茬讨论道。
“不仅仅是这铠甲,还有这屋山帻,只能是防寒,根本没有多少防御力,为何也不改成铁器所铸造呢?”
“……”
现场很快就激烈地讨论起来。
“大军胜利班师回朝后,本王会到你们各家的铁器行去看也看!谁家能最先改良成功,将有重赏!”马玉又强调一番。他相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再加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铁匠肯定能促进甲胄的技术进步发展。
马玉也不清楚的是,若是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他们不知不觉中,其实就创造了一个新的铠甲。
此后100年后,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甲胄技术发展也非常快,其中“两当甲”最流行,就是当前这筩袖铠的改良,在胸甲和背甲上进行了加固。
此后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明光甲”也开始登场,主要用于将校军官装备,一直流行到唐末,就属于这筩袖铠的3.0强化版本,直接在胸前打磨出两处护镜,这关键位置的防御能力和整体防御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这是……?”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