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高居庙堂(一)(1/2)
晋朝是五日一朝,臣子每五天一次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这个时代的皇帝,可是比后世要轻松要轻松多了。
再加上司马衷这种智力不达标的皇帝,朝政荒废更是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的程度。幸好有张华、裴頠等大臣,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将中枢正常远转起来,但朝堂之中,大多数还是王衍这种清谈务虚的官员,不理朝政,整日游山玩水为乐。
吏政已经荒废到何种程度?
晋延续汉魏旧制,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但是现在这九卿大多根本就没人啊!
三公九卿逐渐变成虚官,一直到近300年后的隋朝才基本宣告寿终正寝,被隋文帝制三省六部所取代,但这个时期,九卿都还有一定的实务,现如今连主官都没有,所领之事自然就荒芜,无人问津。
马玉也是孤陋寡闻,昨日就弄了个乌龙,他让廷尉和宗正共同审判贾南风,这不无道理,廷尉负责司法审判,宗正负责皇家事物,但关键是现在这两职位根本就没人!宗正府和廷尉府根本就是有名无实的存在,还好张华帮他擦了这屁股,九卿的职责大多都分到尚书省,交由裴頠这个尚书左仆射来处理这件事。
此时吏政正处于三公九卿和三省制度叠加交接期,职责不明,权责不分的格局非常混乱,这么多的官职,真是让人头都大了。马玉即使是完全继承了司马遹的记忆,都是一头脑子晕。
三省是中国古代最知名的官制制度,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决策、审核和执行),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
三省制度肇始于魏晋南北朝,此时三省雏形正处于萌芽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君权,最初都是由宦官担任。东汉末,曹操受封为魏王后,在建置魏国百官时,便设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其官员与西汉时用宦者充任的中书不同,皆有士人出任。从此以后,中书省与尚书台并立。原来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
西晋立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中书监职权甚重,名实方面俱称为宰相。由于地处枢近,虽然官位在尚书令之下,但权力在其之上。
此时中书监为司空张华兼领。所以张华虽为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惠帝继位10年,国家大事全仰仗此人,虽然傻子皇帝和毒妇皇后,也维持了这么大的国家的正常运转。
门下省始自西晋,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其内设官职之首为侍中,侍中由于在皇帝左右﹐有代皇帝“省(阅)尚书事”的责任﹐因此能参预决策,和中书监共同掌管决策。侍中一般有数人,这还不包括加官,其权利可大可小,主要来自于皇帝,看他是否能得到宠信。如武帝司马炎宠信的侍中冯紞,即使是权臣贾充都畏惧三分。而现在司马衷不过一傻子,他的侍中更多是一种荣誉称号。贾谧即为侍中,领秘书监,可惜被马玉一剑尸首两地。
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晋朝尚书的内部架构发展较为充分,在此时已经即有省、曹、郎曹sān_jí机构,“八座”之官。尚书令即为马玉的便宜岳丈王衍,国家指望这样的人,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还能有什么希望?
难怪当年桓温北伐,曾经感慨万分,“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既然不愿意当官,何必站着茅坑不拉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正好借贾氏一案的机会,马玉是趁机将王衍尚书令给免了,送到了国子学任国子祭酒,以他的文才搞搞学问还是可以的。
尚书令接任的人选已经想好了,裴頠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马玉在此事上,做了一个提起裤子就不认人的主,管你梅开二度还是帽子戏法,甚至是大四喜,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进七出……睡了你的女儿,这官还得照样免!
即使如此,王衍一家也是感恩不已,毕竟这至少没了性命之忧!当然马玉也不少完全的拔剑无情,这国子学虽然无法和尚书省相比,但乃先帝司马炎所设立,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本质上相当于后世中央党校,在朝廷中影响依旧是非常大。
马玉既给了王衍一个出路,也正好借机留下铁面无私的美名。
此时的三公虽然无实权为荣誉职,一般用来安置德高望重的老臣,对整个天下政局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一些权臣,也大多以三公录尚书事、加领中书及门下,或加领大将军、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
至于监察制度,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架构完整,直接由皇帝控制。然而其主要功能为维护皇帝威严,并非扫荡贪污。这也是马玉今后改革的重要方面。
三公九卿既然已经废弃多年,马玉干脆就将计就计,绝口不提此事。他现在要做的是,抓住机会,逐步将300年后的三省六部,提前到现在!
但现在肯定是不可能,他只是太子监国的身份!马玉只有登基为帝,彻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