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胡宗宪(2/2)
难以捉摸。直到上了大船,王廷还没有从打击中清醒过来,直到陈惇问道:“我听说苏州原本有济农之仓,里面存储着数以万计的粮食,现在还有吗?”
况钟太守在苏州留下了数不清的善政,其中一项就是建立济农仓。宣德七年春天苏州府发生了大水灾,但是苏松等地当年的秋粮却取得很好的收成。恰逢朝廷有旨,令各地储粮以备饥荒时赈灾用,况钟就建立了济农仓。
“济农仓”顾名思义就是接济农民的粮仓。它的运做原理是这样的:逢丰收之年也不向朝廷多贡税,将多出的粮食储存在官府专门管理的粮仓中。直到新年一始有新米入库才将往年的陈米交纳给朝廷。若逢灾年,有商贩囤积粮食哄抬粮价,则以平价粮食抛售给百姓,接济他们度过灾年。更困难的人,官府甚至借粮食给他们等以后归还,此措施一举三得。春天到来的时候,甚至免费向买不起种子的农民发放种子。
济农仓的建立有效的稳定了当地的粮食价格,不给商贩以可乘之机,使得大灾之年无流民,大灾过后百姓能迅速恢复生产。像宣德八年苏州府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一百三十多万人受灾,济农仓这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宣德九年苏州府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由于济农仓存粮充足,灾民也都得到了救济。
济农仓的存粮最多时曾经达到过六百九十万石,这是陈惇在府衙清点图册时候看到的数目,然而王廷却摇头道:“济农仓在况太守的手上,没有发生贪渎。他对仓粮支拨的标准、借贷的数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可是后来成化年间,就有苏州府吏混淆账目,侵吞余额,再后来武宗时候要平宁王叛乱,征走了济农仓里的所有储粮,再后来……朝廷对苏州越发严格,百姓已经没有余粮能收入仓中了。如今的济农仓,空有八个大仓库,是一粒米也没有啊。”
回到苏州还未下了码头,就见码头上数不清的百姓围着一艘卸货的大船,纷纷大喊着“卖给我”,陈惇抓住一个客商问道:“这是抢什么东西呢?”
“你还不知道啊,”这客商面有忧色:“常熟发大水,今年粮价一下子就上涨起来了,城里粮铺的米涨了整整五成,还供不应求,听说这里有哪个米铺进来的粮食,现在这不哄抢着呢吗?”
“这才三四天的时间,”王廷脸色煞白:“粮价怎么就涨起来了?”
“别有用心的人就等着此时哄抬粮价,从中渔利。”陈惇道。
他们来到城中的粮铺外,看到老百姓在一家家粮店外排起了长队,店门口果然挂着“涨价五成”的牌子,不一会儿就打出“今日售罄”来,而买粮的队伍还有长长的一条龙。
“怎么又卖完了?”老百姓愤怒地嚷嚷道:“你们涨价也就算了,好歹把粮卖给俺们,昨日午时还有米呢,今日巳时就没米了!”
“众乡亲体谅啊,”这粮铺小小的窗口露出个赔笑的脸:“辰时放米的时候,队伍就排了起来,还有人等了一夜的,再多的粮,肯定也卖完了。”
“你们粮铺今日涨价五成,”人群激愤起来:“明日还要涨多少,你们黑了心的,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还要不要脸皮?”
人群吵闹起来,民情激愤,显然都对粮价的飞涨难以接受,焦灼着老百姓的心,让他们失去了往日的平和。
眼看菜叶子都要往小窗口捅进来了,这粮铺的老板实在招架不住,站了出来一副求爷爷告奶奶的模样:“我说乡亲们呐,你们难道不知道,常熟发了大水,把田全都淹了,我们这粮铺的米,往年都是从常熟运来的,今年显见已经是没了来路,卖给你们的,都是铺里的存粮,而且我们涨价,比其他铺子还慢些,你们去打听打听,其他的铺子是不是已经涨了六成?我们卖地越多,赔的越多,我看过不了几天,也要关门歇业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