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考举人(1/2)
陈惇知道唐顺之这番话绝不会是无的放矢,他肯定是察觉到了一些风声,而风声明显是指向考场内的官员,也就是所谓内帘官是也。
陈惇提着自己的考篮进入了考棚,数千名考生被分隔在一个个的考棚里。考棚又叫“号房”,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考场兼宿舍。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陈惇早就听说了号房内的艰苦环境,今日一见果然没有最苦,只有更苦,只见这“高”字十二号房十分狭窄,这是后来扩建的号房,完全不如最先修建的号房宽敞,因为当初扩建的时候,贪官污吏为了中饱私囊,偷工减料,私自缩小尺寸,使得这号房小的像监狱似的,连转身都不容易。
再一看里头的陈设,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这样也就罢了,头顶还漏风漏雨,晚上可以数着星星入眠。
考棚里只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枝蜡烛。炭火即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万幸陈惇考前准备万全,不仅带了馒头点心,还带了江米,他一进去就将炉子点上,熬上米和一截人参,调了火候方才慢慢擦了桌子坐下。
他打开密封的考题卷,毫无意外,上面是三道四书题和五经题二十道。当然不是全做,乡试题目四书题三道相当于必答题,五经题却只需答其中一经,也就是四道题,总共写七篇文章足矣。
陈惇治的是《尚书》,所以他答五经中的《尚书》题即可,当然他想答其他四经也不行,因为在考试前两天,所有考生便去官府里报上了自己要答的经书,和姓名、年纪之类的信息一同印在答题卷上。
虽然考试有三场,但第一场是最重要的,第一场试《四书五经》题义,每道三百字以上。要是答不完,允许各减一道。而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
为什么说第一场最重要,因为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八名考官要面对数千乃至上万份的考卷,而考试内容又是如此复杂,涉及文体杂七杂八,而且阅卷时间短。任务重,考官们很少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所以从洪武到如今,渐渐就侧重于头场七篇八股文,对于后面的两场,只需文字通顺,没有错别字即算通过。
至于为什么格式会变成八股文,说到这个八股文,后世归咎于其钳制思想,但其实最开始只是为了让受到暴击的考官们能轻松黜落卷子,因为这是一种格式极为严格的文体,八股的每一股都有特定的格式,对了错了,一目了然,如果考生没有做到其中一项,或者格式不对,就方便了考官将这份卷子直接黜落,不必再看——于是就减轻了工作量,这种方式可以剔除一大半的考卷。
所以,即使八股文被人诟病,但考生为了通过考试,只能循规蹈矩,严格遵照八股的格式来,在起、承、转、合上都按照规定,在字数段落上遵照限定,这唯一的好处就是方便了考官检校每份试卷,从格式转向内容,因为大家的格式都一样,那么内容的好坏,就比较突出了,这就能使考官注意到文章的“理、法、辞、气”上来,算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考生的权益。
所以读书是一回事,学做八股文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有条件的话,自然是要请一个精通八股文的老师教你如何写好八股文,因为这些人传授的是写作中自己很难发现,却很容易被考官发现的问题,比如应需回避圣贤、至尊讳,避开一些禁字,别看这些东西很不起眼,但有时候考官就不看你的文章,而挑你的错字,总不能因为一个字而大意失荆州。
陈惇手上的试题,四书的三道题分别是:焕乎其有文章;天下有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而四道《尚书》的题目是: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万邦咸休和柔远能迩。
陈惇答完题,又仔细检查了几遍,看看天色还早,也不急着誊抄,将煨好的参粥取出来慢慢喝了,发了一会儿呆,靠着石墙百无聊赖,目光便落在墙上那些龙飞凤舞的字迹上面。
许多考生都会在墙上留下自己的笔墨,有些是打油诗,有些是歌赋,有些是誓言,发誓一定要取中之类的,还有一些抱怨,说下次再也不来了……陈惇想了想,也拿起了笔,他倒没有什么牢骚要发,他是权当作个纪念,等到将来飞黄腾达了,这里可不就是个供后人瞻仰的地方嘛。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四句话,绝对逼格满分: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但他想了想还是没有写,忽然兴致起来,便在墙上涂鸦起来,只见一笔下去,一条弧线,又一条曲线,一个大脑袋就出现在了墙上,配上三角眼,倒梯形鼻……陈惇不由笑出声来。
人人都是把自己往美了画,只有他陈惇能把自己的形象全毁了,还把自己画成了一个啼笑皆非的大胖子。
这可真是有趣,陈惇又在脑袋上添了几根头发,正在怡然自乐,就见一个人影出现在他的考房之前,原来是一个同考官。
陈惇收回了笔,又端坐在了桌前,只等这考官离开了,他再将那画补完。没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