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依旧没名字(1/6)
嘉靖三十五年正月,专心在浙江会馆中复习经书准备会试的陈惇听到了会馆之外的喧闹之声,他以为是去金台游玩的诸大绶他们回来了,没想到吴兑推门而入,拉起他就往外面跑:“你看,陕西的流民!”
浙江会馆的大门已经被堵住了,陈惇爬到二楼,踩到凳子上探头往外面看。
透过重重身影,陈惇看到了一个跪在地上不停磕头的男人,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棉袄,头上绑着的草绳,身旁的扁担筐里头装着两个黑乎乎的娃娃,哭得像猫叫一般。
这是地震后的灾民!地震之后,房屋俱毁,没了活路,自然是要上京乞讨的。难得他们一路坚持下来,竟真让他们走到了天子脚下。
京城的人们哪能看得下这样的一幕,纷纷拿出了自己家里的吃食,有的妇人还煮了鸡子一口一口喂给两个饿的都不会叫唤的娃娃,会馆的掌柜还觉得这些人挺可怜,任由其在店铺的门房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京城的灾民越来越多,七八天之后,连会馆门前的胡同,都塞满了人。
很快京城的百姓对这些失去家园的灾民是想可怜也可怜不过来了,顺天府尹看到这数万的灾民,焦头烂额,流民进京,管束不力,是要造成大麻烦的,于是他便上奏,将全部迁到外城去,不许其进入内城。
于是永定门成了安置灾民的地方,永定门即外七门中最大的城门,是从南部进入北京的通道。当初太宗皇帝营建北京的时候,北京城的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那时候国势强盛,太宗对蒙古部族采取攻势,曾五次率军北征,北京的安全一点也没有问题,然而后来大明实力衰落,被蒙古军队兵临城下,尤其是庚戌之变,俺答率军打到了京城脚下,没有任何保护的京郊百姓,竟被俺答掳走数万之多,遂有官员建议在北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约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
增建外城工程于嘉靖三十二年开始,由于当时南郊(即正阳门外)比较繁华,又有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所以外城先由南线筑起。但是开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足,难以为继。无奈之中,嘉靖帝派严嵩去想办法。
严嵩去工程现场溜达了一圈,还真想出一条虽不高明但可以对付的“妙计”,即只筑南线城墙,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钱时再说。南线城墙长度,也由原计划的20里缩减为13里,其东、西两端,向北弯折,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座角楼会合。而这外城到现在建了三年了,也只不过建了六里路,还被地震震垮了一半。
六里的城墙损失惨重,原因很简单,这工程质量太差,那砖石木料都是空心的,至于银子进了谁的腰包,那显而易见,因为彼时乃至现在的工部侍郎都是赵文华。
既然关闭了永定门,流民们就聚集在永定门外面,在官道两旁有设立的粥棚,每日自有官吏们出城施粥。但是粥的数量有限,有些灾民们几天下来根本分不到粥,吃不到粥就会饿死,没人会管。
而且如今是正月,灾民们拼着一股力气走到了京城,可是却很有可能冻死在城下。冬日里没有衣物保暖,灾民们就会得伤寒。大家越冷就越会抱在一起相互取暖,到最后只要一个不小心患了伤寒,立马就会病倒一片。
这个时候的伤寒是很厉害的,而且根本没有足够的医生和药材。
这是一个无比寒冷的冬天。
当陈惇攀上永定门城楼往下看去,眼前的一切让他怀疑自己是否看到了人间地狱之景,只见难民们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还不停地向城楼上的守军磕头跪拜,希望能大发慈悲打开城门。所有人都衣不蔽体,骨瘦嶙峋;甚至还有两三岁的孩子,被大人裹在怀里,目光呆滞地打量着自己。
就在陈惇的眼皮下,有一个妇人倒下去,四周的难民一拥而上,把她的衣裳扒光了,只留一具枯瘦的蜷缩在一起的身体,被大喇喇地扔到草堆里,很快就变得青紫了。
还有一个老妇人看到这一幕,忽然把怀里的孩子举到头顶上,凄厉地嚎起来,这嚎叫引得所有难民也同声悲号起来,看着哀鸿遍野的难民们,谁人能不动容,那守城的兵马指挥忍不住道:“打开……”
还没说完,身边却又一道深沉洪亮的声音响起:“北平九门,不能擅开。擅开者论死,擅入者族诛!”
原来是锦衣卫大都督陆炳亲身驾临了,陈惇走过去,道:“大都督。”
陆炳看了一眼他,然后道:“灾民情况如何?”
兵马指挥道:“仅仅施粥,不能活灾民,这两日又有突发病,确定是伤寒还是疫症……”
陆炳就道:“之所以不让灾民进入内城,就是防止疫症,本督从太学借来了油布、棉被,还有炭火,赶快发下去。”
他这边吩咐完了,方才招来陈惇,道:“你不在会馆里好好复习,跑到这里来干什么?”
陈惇深吸了一口气:“灾民惨嚎之声,声声入耳,哪里还能安心读书呢?”
“你就算是想要事事关心,这事情你也关心不了,”陆炳就道:“还是好好备考,我听说你是浙江的头名解元?名声虽然响亮,但会试是要和天下举子们争雄,江苏、广西、福建的考生,实力可不弱。”
他和陈惇并肩走下城楼,陆炳忽然又道:“今年的会试考官,是徐阶。”
陈惇啊了一声,“不是说是贾应春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