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一章 草原上的风-工事及错误(1/2)
四月初,双方的主力部队在距离维斯,多斯拉克以南的扯尔德尔平原遭遇,这里距离圣城有二百余里。
多斯拉克人选择这片平原作为战场,以便发挥自己的骑兵优势,在这里抵挡住蒙古人北上。
双方小股的骑兵部队拉锯式的相互试探交战,不断试探对方的实力,骚扰对方,各有损失,但总体来说,躺下的多斯拉克人更多……
四月九日,蒙古军队陆续进入战场,并迅速展开了自己的作战阵列,大量的多斯拉克仆从军上前拖住对手,让重步兵们得以在后面从容布置由火炮和重型马车构筑的防御阵地,重骑兵们也分裂左右两翼。
而四月十日多斯拉克人也是按照“卡拉萨”为单位,一个接一个的进入战场,
蒙古军队因为多了半天的准备时候,在数千名步兵和上万名奴隶的工作下,修建了一条长长的防御工事。长达二千五百米,拥有二道壕沟:宽近七米的第一道壕沟,五米宽的第二道和后面是二米高的护堤,上面再加上胸墙和雉堞,胸墙和护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护堤上每隔二十五米修建一座土台。并布置弩炮。并没有布置青铜炮,因为青铜炮还要作为机动炮兵使用;
护堤和第一道壕沟之间相距一百三十米。为了增加敌人穿越的难度,在这一百三十米内很快又增加防御设施:采伐了许多树干和坚韧的树枝,把树枝顶端的皮剥去以后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一点二米深的连亘不断的壕沟之后,把这些木桩直立着排在沟内,把它们的底部钉牢,使敌人无法拔掉,只有树干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们一共有五行,一层一层地连在一起,互相衔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冲进它们,必然会使自己被这些极尖锐的木桩戳穿。
在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对角的坑,深一米,逐渐向坑底收缩倾斜。里面安放着人腿粗细的圆木桩,顶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过四指。为了使它们坚韧和牢固,在它们底下垫有二十厘米厚,夯实的土。坑的其余部分放着树枝和柴草,用以掩盖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这样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这些工程前面,又有三十三厘米长的木材,顶上钉着坚固的铁钩,彼此相隔不远地整个埋在土中,布满各地。
建造这样一道复杂而昂贵的防御工事,确切的说是那颜可术盏中二病发作的产物,无他,因为这个万户长看过一本非常非常非常硬核的小说《高卢战记》,对凯撒在包围阿来西亚市修建的工事印象深刻,就在这里效仿了一下。
至少也可以保护一下步兵和后勤部队。
至于有什么效果,恩,你不觉得很好看?那些优美的线条和工事,是不是充满了暴力美学?
那颜可术盏估计他们要想冲破这道工事,最少要丢下五千条人命。
当然也不是全然没有效果,至少那些多斯拉克人在看到在他们的面前出现这样一道防御工事是,都被吓了一跳:这是什么玩意?
“卡奥”们在见到这道防御工事后,本能的觉得不好打,这里有问题,他们也不是傻子,会用人命来冲击一条明显防御强大的工事,何况攻击防御工事本来就不是多斯拉克人的强项。
多斯拉克人在观察着蒙古人的工事,商量着pò jiě方式。
蒙古人也在打量着他们的阵容。
“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天连地”
那颜可术盏看着前方四五千米外的多斯拉克人感叹。十几万的多斯拉克人展开阵型后,一眼看不到边:他们形成黑兮兮的一坨,绵延十几里,根本看不到边际,不管你从左看到右,都是人,还从右看到左,还是黑兮兮的人,这个时候随便朝他们射出一只箭,瞄都不用瞄,必定命中···
能在一个战场上指挥一万人的就是名将级别,十万那就是军神级别,对军队的素质,组织力度和纪律性有很高的要求,那颜可术盏丝毫不认为多斯拉克人有这种本事,
在他的观察之中,多斯拉克人以部族为单位,彼此间缺乏联系和协同,而且他们就连基本的旗帜,金钲、锣、鼓、烟火等联系方式都没有,很难想象他们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联系,协同进攻,
古代一步,就是大约一点二米的距离.列阵一个步兵一步.一个骑兵占地三步.那十万人的大军布阵,就简单的说就排出一百排.一排也需要一千人人,那起码是二千五百米的正面.而且军队的阵型是有数个小方阵或者长阵组成一个中阵,数个中阵组成一个大阵。
就是说无数个小阵,中阵之间还需要有距离.再加上左右两翼和后军掩护.实际上一个十万人的阵正面长起码是六千米公里.纵深也需要三公里,换句话说一个十万人的阵,大约需要十八平方公里的面积.这是按最少来计算的,实际上的阵势比这个大的多.应为队与队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
这个在没有电话的时代,就靠旗子和锣鼓来指挥的年代,这个已经是极限了.就是让这十万人可以在敌前快速的,按部就班的排好队.那都不是个小工程。
人数众多的部队,前面的人突然后退,后面的人不知底细,很容易被裹着走,或者冲散队形。按照当时战场指挥能力,大部队集中一处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混乱。
尽管按照兰开斯特战斗方程式:只要质量没有质的差距,数量是有绝大优势的,
看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