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云变(一)(1/2)
凉州崔氏,祖上本陇右人,再往上则源出清河,唐末为避兵灾,分出一支于凉州落脚。虽然起初族人稀少,但凭借家族世代优秀品质,白手起家,慢慢在甘肃开枝散叶,及至明初已然又成一大族。
这一族中,又有一偏房分家临洮府,是为临洮崔氏。眼下临洮崔氏的家主叫做崔淇,有功名在身,却从未岀仕过,继承了家业,安安心心在家打理。然而自天启年开始,陕西民变愈演愈烈,陕甘宁川等地几乎都被先后席卷,临洮交通要地,自也不可幸免。
崔淇老成守业,聚家中老人商讨后认为,家族亲眷还是暂时迁居西安府较为稳妥。西安府乃大明朝整个西北的核心地区,西安在陕西在、西安失则陕西失,守备最称森严。躲在那里,安全系数无疑是最高的。所以在崔淇的拍板下,临洮崔氏的主要亲眷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先后搬到了距离西安府不远的泾阳。这里有着崔家的好几处产业,算是崔家在府中的一个最重要据点。至于临洮的祖业,崔淇只留了几名心腹打理,自己定期派人去查验布置而已。
吴蒙祖上是甘肃永昌卫的守堡旗军,逃亡后流落在临洮府混了很久,到他祖父这一辈,在临洮府靠给人打短工维持生计,他老爹好一些,不仅想方设法搞到了临洮府的民户户籍,还攒了二亩薄田的产业。吴家才算是在临洮府站稳脚跟,安居立命了下来。
只是好景不长,吴蒙幼时老爹便不幸身染重病,她娘为了治病,典卖了家产,哪料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悲愤交加下,随夫君共赴黄泉。吴蒙出生时老爹已经年过半百,爹娘去世时他也仅十五六岁,无依无靠,几乎饿死街头,幸得命大,给人捡了回家。
而那出手相助的不是别人,正是临洮崔氏的二老爷,崔淇之弟崔法。这崔法与儒雅守旧的哥哥性格大相径庭,不爱读书,平生只爱舞枪弄棒。崔法遍访名师,练就一身好武艺,更兼急公好义,在临洮乃至整个陕西的江湖上,都有些名号。
崔法虽然不事产业并极爱折腾,但因崔家家底殷实,崔淇倒也不太管他。崔法将吴蒙带回崔家后,看他剑眉星目、身段颀长,品相相当不凡,就起了惜才之心。吴蒙那时如风中飘萍并无半点依靠,也希望有人帮扶,两方一拍即合,吴蒙当即拜崔法为义父,两边以父子礼见。
既认为了父子,崔法对吴蒙自然疼爱有加,不但教他习武,同时也授以一定程度的文化。吴蒙本身悟性就很高,有了机会又肯卖力钻研,所以不到两年,整体素质突飞猛进,已经堪称崔法的左右手。
然而,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却在一天迎来了转折。
一直以来,崔淇虽对崔法并不过多约束,但却也从不亲近。反之,崔法实则对自己这个循规蹈矩的老哥也颇看不上眼。两边关系平平,平素极少走动。但是崔淇、崔法两兄弟又没有分家,所以崔法平常一直住在崔家大宅西北角的一个别院中,走的最多的是院后通往后街的小门,通往宅内部的月门也拿门板隔开了,几乎从未打开过。
跟着崔法的两年中,吴蒙要么在院中,要么走后门去外边,压根就不知道过了月门是番什么景象。直到有天,崔法外出讨债,吴蒙在院中照例习武,一不小心,健身的石锤脱手,飞砸到了月门上。那遮掩月门的木板遭受了许久的风吹雨淋,显然早已虚有其表,挨了石锤的重重一击,当即分崩离析。木门支离破碎的同时,还传来一声惊呼。
吴蒙以为伤到了人,忙抢上去查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极为秀丽精致的园林,那水榭楼阁、花石廊庑几乎令吴蒙以为自己来到的清秀的江南水乡。
正当他沉浸在讶异中时,旁边惊呼再起,只不过这次的声音明显小了许多。
吴蒙转头看去,不禁怔住了。但见出声的是一个女子。那女子年纪不大,十六七岁模样,皮肤白皙,瓜子脸、新月眉,身段窈窕,身着一袭素色衣裙,正满脸惊恐地望着吴蒙。
那是吴蒙第一次见到她,后来他才知道,那受到自己惊吓的女子名叫崔期颐,是崔淇的独女。其曾祖父以期颐之年得一独曾孙女,遂起以“期颐”为名。崔淇本身也算是中年得女,自然奉若掌上明珠。说崔期颐得崔家万千宠爱于一身,并不为过。
但是,崔期颐却并没有富家小姐那种傲慢及疏离感。虽说吴蒙后来努力将门修补了起来,但是自打那以后,吴蒙却发现,崔期颐经常会躲在门那边,透过破洞,偷偷窥视自己习武。他有时即便发现,也装作不见,不出声继续练习,崔期颐倒也不说话,就静静看着他。可她一旦发现吴蒙看到了她,就会立即遁去。
有次,吴蒙在院中读古诗,当读到李商隐的一句“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时,却突然听到门板那里传来“格格”的笑声。
他有些不快,问道:“你笑什么?”
崔期颐依旧笑着,答道:“笑你读错字。那个字念‘夏’,与上句‘芙蓉作裙衩’的‘衩’以及下句‘悬知犹未嫁’的‘嫁’押韵。”
吴蒙愣了,说道:“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卸是了,难怪之前我读来一直不通畅,原来错在这里。”说着又喃喃道,“这样一来,与下句‘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可谓天作之合!”才说到一半,到了“悬知犹未嫁”几字时,却发现崔期颐的脸忽地就红了。
“看来义父的诗词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