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小小的露一手(1/2)
“张家少爷,你这图纸,素我眼拙,以前似乎从来没有看过。”一顿寒暄之后,张华将自己设计的蒸馏装置的图纸给到了老茅。
说实在话,老茅能够看懂自己画的图纸,张华是有点吃惊的。
“多啦,唐朝的识字率有这么高吗?我怎么感觉老茅一家都不像是个工匠,居然个个都识字呢。”
后世有内事不决问度娘,外事不决问谷歌。
现在,对于张华来说,凡事不决都问哆啦。
“哼,那是你们先入为主的认为古代的识字率就非常低。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哆啦有点不屑的回答道。
“为什么会这样,识字率不是应该越来越高才正常的吗?”
“没错,是应该越来越高才是正常的,但是天朝几千年的历史,有多长时间是正常的?就说1860年到1950年这近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
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
1912年元月mín guó成立,旋即废止读经,zhèng fǔ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
我们穿越回来的时候,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
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
以前,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识字的,所以这个国家,叫做文明古国,这个地方,叫做天朝上邦。”
听到多啦这么分析,张华倒是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语。虽然觉得有点难以置信,但是从多啦嘴里说出来,又让人感觉那么的正确。
“老茅叔,这是我们少爷自己琢磨出来的一个装置,你以前没有见过也是正常的。”看到老茅拧着眉头认真的看着张华画的图纸,梅子忍不住傲娇的插话道。
“我觉得这几个零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很特别,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更加简洁的。”阿牛也在一旁盯着图纸看。
“你是说这个螺纹吧?”张华一下就反映过来阿牛说的“很特别”的东西是什么。
“螺纹,咦,这个纹路和沣河里面的田螺外壳还真是有点相似之处呢。”阿牛眼前一亮,把头紧紧的埋在图纸上面。
“螺纹连接大大简化了零件之间的结构,并且更加的不容易松动,对于制作比较精密的产品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
“确实是,不用每个零件都考虑凹槽和凸槽怎么设计,也可以把零件做的更加的小巧。太好了,有这种螺纹,我的水车可以做的更加小巧,更加简单。”阿牛兴奋的说道。
“你小子,这是张家少爷的秘法,你起什么劲?你要是敢偷偷的使用,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就在阿牛兴奋的拍着自己的脚的时候,老茅叔敲了一下他的脑袋,用警告的话语说着。
中国几千年来,各朝各代无数代各种行业的工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了很多工艺和产品,但是中国工匠们的习惯却很不好,工匠们吝惜自家的手艺,往往是摸索出一些高超的工艺手段之后,却敝帚自珍不肯外泄,还创造出什么传男不传女之类的旧习,尽可能的将所创制出的手艺封固于工匠世家之中。
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工艺无法有效的传承下去,一旦一个工匠家族出现重大的变故,许多非常好的工艺手段便就此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这对于的发展也产生出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甚至于许多原来中国人创造出的手艺,历史上传到了外国,但是在创制他们的中国,却逐步的消失了。
很直接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刀剑工艺上,唐代之前便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横刀、陌刀,这些铸造刀剑的工艺,在历经几百年的朝代更迭到了这个时代之后,便已经逐渐的没落。
到了后来,在刀剑的铸造工艺上,甚至于已经落后于东瀛小国日本。而唐代刀剑的铸造工艺却传到了日本,日本工匠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和发展之后,在横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性能优越的日本刀,日本的刀剑质量已经超出了中国工匠所铸刀剑的质量,使得刀剑成了日本人出口中国的一种重要商品,也使得明代不得掉过来头仿制日本刀的式样和工艺来满足军队装备的需要。
老茅叔的话语之中,透露出来的无疑就是这种古代工匠们敝帚自珍的本性,或者说是潜规则吧。
其实,身处在这个时代,张华现在也能理解为什么工匠们会有这种想法。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许多人一辈子的生活圈子都没有脱离方圆三十里的范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那是每天都在发生。
因为没有专利或者类似的东西保障,别人纷纷效仿;而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工匠地位和籍贯不能变——也就是儿子及后代都得跟老子一样是工匠是匠户,不能改变,而士农工商,工人地位低却又不能像商人那样有钱。如此自然有后顾之忧了。
至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