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游必有方(1/2)
闭塞的山区农村,农业机械化无法规模化普及,农民们劳动强度普遍都比较大,辛苦劳累一天,晚上也没什么精力参与娱乐活动,一般都早早的就睡了,大多数人们,习惯了早睡早起。
晚上快九点,王天顺家里,灯还亮着,王庆华和黄菊香在等着儿子回来。
听儿子说明天就得走,老两口很是不舍,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大,空巢老人对孩子的依恋,也都会与日俱增。
王天顺开始调查翟迷风的事,已经差不多一年了。
特别是过了年,自从收到黄华涛和平子被砍的小指头,这半年来,王天顺基本上是整天担惊受怕,夜夜提心吊胆。
翟迷风的威胁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王天顺头顶。
如今,这种折磨终于就要解除了。王天顺吹着口哨,愉快之情,溢于言表。
知子莫如母,母亲黄菊香对王天顺那是相当地了解,嗔怪的说道:“顺子,看把恁乐得。是不是对象谈好了,俺要抱大孙子哩?”
王天顺听了,那是满脸的黑线,心里忍不住嘀咕:这老妈想孙子都快想疯了吧。
母亲特意炒了自己家里种的南瓜子,一家三口,坐在小院子里,嗑着瓜子唠着嗑,其乐融融。这一刻,王天顺很是满足。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快快长大,能独自撑起一片天空,可这也意味着和自己的渐行渐远。
王天顺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明天,又是新的征程,自己又得走向远方。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王天顺觉得,为人子,还是家里独子,自己确实没有尽到应有的孝道。
可是自己又能怎么样呢?随着社会发展,很多时候是不得不游,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王天顺想,也许这话也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吧。毕竟在两千多年前,交通极为不便,远游主要靠步行或简陋的车马,往返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子女远游的确值得三思。特别是当父母年迈多病时,子女无疑就不宜甚至不能远游。
想想说这话的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其实并没有反对远游,而是说,游必须有方,完整版本应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谓有方,就是远游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有明确的去向和目的地,以免父母担心牵挂。
也有一句老话话,“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创业,为了报国,为了民族大义而远走高飞,也是世人所推崇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一边希望你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一边又舍不得和孩子分离。
因为父母而不志在四方,在家里窝窝囊囊地虚度一辈子,让父母整天操心,他们估计也会不开心,不以你为荣,反以你为耻,这其实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孝顺。
孝顺的终极目的,是要让父母心安,物质目的倒应该还在其次。人世间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儿女平安,事业飞黄腾达,生活锦衣玉食倒还并不是最重要的。
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平安,否则都是空谈。
作为远游的游子,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有个稳定可预期的前途,经常地沟通,都是我们行孝的表现。
当今世界,通讯发达,交通便捷,天涯若比邻。不像古代社会,生离近乎死别,远游即是音信杳然。
因此,父母在也不妨远游。但是,天涯游子倘能于心中时常默念孔老夫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话,做到让父母心安,也是一种大孝的表现,对远方的父母,也算是一种慰藉。
王天顺明白,其实自己也是在说服自己,给自己无法陪伴父母,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至少自己也就不那么难受了。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这一觉,睡得真叫一个踏实。很久很久,王天顺都没那么踏实地睡过觉了。当今社会,对于很多人来说,踏踏实实地睡一觉,都已然成为奢侈品。
早上醒过来,已经九点多,王天顺爬起来,都已经日上三竿了。
母亲早已经把饭做好,用个高粱锅盖盖着。见王天顺起来了,心疼地说道:“顺子,起来了。恁一个人在外面,也没个照应,要注意身体,也别太累着了。”
王天顺有些嘴贫地宽慰道:“妈,没事儿的。俺会照顾好自己的。这不还得给恁生个大胖孙子么。”
黄菊香白了王天顺一眼:“就知道贫。孙子呢?孙子呢?在哪?”说着又催促:“顺子,恁先洗洗脸。俺把地瓜米汤热一下。”
“好咧。”王天顺见母亲不再纠结抱孙子的事儿,赶快一溜小跑的去院子里洗脸了。
不大一会儿,一大碗热腾腾的地瓜红枣大米粥,黄菊香给盛了上来。
母亲又端来两碟子菜,一个木耳炒土猪肉,一个槐花炒土鸡蛋,还带着两个大白馍。
王天顺看着都流口水,这可是自己从小最爱的菜,食材全部都是山里找的,或者家里自个儿养的。
王天顺大快朵颐,吃得是满脸冒汗,那真叫一个痛快。
吃完早饭,母亲在家收拾一些蜂蜜等土特产,准备让王天顺带到京都。好东西,父母自己是舍不得吃的,都留着给孩子。
王天顺本来计划是天不亮,自己就得赶快撤离,可这不用顾虑翟迷风的威胁了,干脆到中午吃完饭再走。
王天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