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正襟危坐(1/8)
第二日早朝之时,朱棣当着文武百官传下旨意,命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以及,率领翰林院以及礼部官员一百四十七人负责编纂一部类书,收藏于文渊阁中。
编纂书籍乃历朝历代文治最为重要之事,一众文官尽皆称善。
朱权闻听朱棣下旨命解缙等一众文官编纂书籍之事,回想历史上记载《永乐大典》的庞大,心中不禁有些狐疑,暗自忖道:《永乐大典》规模之大,远超汉,隋,唐,宋历朝历代类书,岂是区区不足两百人所能编纂?
朱棣站起身來,扫视一众面露欣然之色的文官,沉声说道:“朕决意派遣船队漂洋过海,造访海外番邦异域,以宣扬大明天朝之威。”
朱权听得朱棣言及舰队出海之事,不由自主的转头看了看肃立远处的御书房总管郑和。
一众文武官员闻听皇帝陛下意欲派遣使节船队漂洋过海,不由面面相觑。汉朝博望候张骞,定远侯班超出使西域乃人尽皆知之事,不过这两位先贤都是由陆路出使,海路出使的确闻所未闻。
户部尚书夏元吉皱着眉头出列奏问道:“不知陛下意欲遣使多少出访日本,朝鲜?”他深知朱棣的性子和昔日洪武皇帝陛下颇有不同,说得不好听便是有些好大喜功,讲究排场,而出使船队的人数则关乎户部得拿出多少银子來,岂可等闲视之?
朱权听得夏元吉这般问道,心中不禁有些叹息,暗自忖道:时至今日,自海路造访中国的唯有日本,朝鲜两个近邻小国,当世之人尚不知地球上尚有美洲,非洲,澳洲,欧洲等大陆,不知世界之大,也难怪一说及由海路出使,夏大人眼中便唯有了日本与朝鲜。
“闻听福建,浙江时有倭寇肆虐,大洋之上不乏无恶不作的海贼为患,少则数百,多则数千。若是咱们大明使节船队为倭寇海贼劫掠,岂非弄巧成拙,失了朝廷体统?故此朕的意思是不但遣使出海,亦且调遣上万水师一同出使,以为护持。”朱棣若无其事的微笑言道。原來倭寇之患始于元末,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位三十年,力行禁海之策,反倒适得其反,使得倭寇之患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夏元吉听得朱棣这般大的口气,连连摇头,劝谏道:“新都北京大兴土木,迁徙人口北上,疏浚南北大运河,哪一件都得花上大把大把的银子,户部已是捉襟见肘,岂有那么多银子造船出海?”
朱棣听闻这个掌管大明朝钱袋子的户部尚书如此哭穷,不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沉声问道:“朕下旨解缙等人编纂书籍,不也得花银子,如何不见爱卿反对?户部所辖太仓之中,目下还有多少银两库存?”
夏元吉深知朱棣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皇帝,眼见无可推搪之下只得无奈答道:“启奏陛下,太仓之中共计存银五百八十四万六千余两,另有铜钱若干,尚有待细细点数。”他之所以对铜钱数量语焉不详,倒不是有心欺瞒,而是因为昔日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三十年中,励精图治,躬行节俭,亦且将所杀的勋戚功臣,贪官污吏,甚至包括驸马欧阳伦私自贩卖茶马的家产全数充入太仓,是故当朱元璋驾崩之时,给大明帝国留下了数目庞大的银两,纵然在数年靖难之役中被朱允炆花掉不少,所余依旧甚是可观。时至今日,很多铜钱常年存放于库房中不曾使用,以至于串钱的绳索霉烂,数值不清的铜钱乱作了一团,清点起來异常费时费力。
朱棣呵呵大笑道:“夏元吉,既然太仓充盈,你如何推说户部捉襟见肘?”
夏元吉无可奈何的奏道:“就是有钱不也得省着花么?陛下已然免去北方数府三年赋税,迁都之举耗时长远,营建宫殿,城墙,疏浚运河耗费财力非是一年半载可以测度,目下虽则天下大定,陛下仍需效法先皇躬行节俭为上。”他在洪武时期便位居户部侍郎要职,见惯了朱元璋轻徭薄赋,节俭用度的治国之策,内心之中对于朱棣这般大手大脚的追求建功立业之举,内心之中颇有些不满。
朱棣听闻这个老成持重的户部尚书将自己也不敢公然反对的父皇搬了出來说教,不禁感到有些头疼。
朱权见状缓步出列躬身奏道:“陛下,尚书大人老成谋国,用心良苦,不失为节流之策。然则以微臣所想,水师出海虽则耗费银两,却未始不能以此为契机,打开和海外番邦异域的商路,进而为朝廷牟利。昔日微臣和帖木儿国使者交谈所知,目下我大明的一匹上等丝绸在西域价值十两黄金。西域胡商从中获利达数倍之多,对來自大明的丝绸,瓷器趋之若鹜,若是咱们大明的船队漂洋过海,造访异域番邦能吸引他们的商人前來贸易,朝廷在沿海设置市舶司收取商税,岂非又是一条开源的财路?”
数个文官眼见宁王胆大妄为,竟敢从海上出使说到了破除先皇施行三十年的海禁,终于再也忍耐不住,纷纷出列驳斥朱权。这个理直气壮,说祖制岂可轻废?那个慷慨陈词,言大海茫茫,风波险恶,人力难以胜天,船队出海实有天大的风险,岂能草率行事?更有一个御史指斥朱权动辄言利,直似商贾蝇营狗苟之辈,将皇帝陛下意欲遣使出海,宣扬国威的举动说成了意图出海发财的庸俗之事。
朱权面带冷笑,心中暗自腹诽忖道:夏元吉劝谏朱老四效法朱老爷子节俭之风,个个颔首赞同,本王想借出海之事拓展商路,便是蝇营狗苟。感情你们一个个吃穿用度都不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