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官话一(1/2)
洪宅西院中后院的西南角上,有着一座丁字型的建筑,这里正是洪氏一族的家学。洪适、洪遵两兄弟的子女,加上相熟的一些友人之子女,都在这座学堂内就读,教育这些孩童的除了洪遵的一位友人外,便是洪适的长子洪槻。
鄱阳洪氏一门四进士,正是文风鼎盛的时候,对于子女的教育自然是十分严格的。这一日分早晚两课,几乎已经同后世的全日制学校没什么区别了。
而洪遵的书斋就在学堂的北面数十步,坐在书斋内的他能清晰的听到学堂内传来的读书声,这声音也是最让他感到愉悦和安宁的。
只不过今日似乎出了那么一点意外,站在书斋门口的他不仅没有听到悦耳的读书声,反而听到了此起彼伏的“阿、喔、鹅…”等怪叫声。
洪遵皱起了眉头有些恼火的想着,不是那个沈三郎又在给自己捣鬼了吧。昨日刚刚要求这名弟子每日过来接受自己的教育,他今天难道就来学堂里搞破坏了?
只是洪遵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站在他身旁的汤鹏举却意外的说道:“想不到,世侄家学里居然还在教授正宗的汴洛正音,果然不愧是光弼兄的家风啊。”
在这位世叔的点醒下,洪遵这时也听出了,学堂内发出的叫声虽然怪异,可背后确实蕴藏着一丝汴洛正音。他不动声色的回道:“也许只是小儿辈们在瞎胡闹,咱们还是谈正事要紧,请世叔先入内吧。”
不过汤鹏举此刻却似乎被学堂里的声音提起了兴趣,他对着洪遵摆了摆手道:“不急,不急,先听一听再说…唔,是通过几个发音拼凑在一起来学习正音的吗?真有意思,贤侄,咱们先去学堂内瞧瞧,看看是何方高才想出了这样取巧的办法…”
汤鹏举虽然问过了洪遵这个主人,可却根本没管对方有没有答应,就这么顺着小路兴冲冲的大步走了过去,洪遵见状也只能摇头苦笑着跟上了。
沈敏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一个小动作能够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在台湾岛上时,为了教学方便一些,他直接用了后世的普通话标注音韵。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个时代的普通话只有他一个人能说听,不管是从福建、浙江而来的移民,还是从山东招揽的流民,几乎没人能够听得懂他自创的普通话的。
虽然他最后做出了一些妥协,以齐、鲁流民的放言作为普通话,因为南方的方言实在是太多了些,即便是福州人和泉州人,语调就已经相当不同了,更不用提浙江地区的方言了。倒是齐、鲁流民之间的言语几乎是没什么区别的。
不过等到他来到临安之后,却又再次发现,这里的官话同齐、鲁之地的语调相差挺大。而麻烦的是,这里不是他说了算的台湾岛,因此他想要同临安城内的人们进行交流,这口音就成了大问题。
虽然临安城内一半以上的人来自中原,20多年下来他们的口音也开始变得本地化了,但是这群混蛋依然鄙视着钱塘江以南的方言,又把山东及河北地区的语音视为蛮夷之语。既然打算在临安久住,沈敏也不得不开始重新学习口音。
不过他也不愿意学已经开始本地话的临安官话,而是向着洪家的西席请教起了北宋正宗的官话-汴洛正音。
这位老师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纠正口音过程,但是沈敏拿出了汉语拼音的大杀器,这就令他很是欣喜了。这个拼音标注,可比开蒙用的反切韵简单易懂,最妙的是还能进行自学。即便是一个陌生字,只要有拼音标注,那么也能照着拼音读出正确的发音来。
因此他干脆就连洪府家学里的学生们一并教授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洪遵和汤鹏举能够听到这样怪叫的缘由。现在见到两人过来了,这位西席自然也不会替洪遵隐瞒,就一五一十的把这汉语拼音的读音和使用方式一一告诉了两人。
汤鹏举和这位西席交流了几句,又饶有兴趣的学习了一会拼音的发音,突然就对着跪坐在下首的沈敏问道:“为什么你会要求何学究把汴洛正音当做官话?现在临安城内的上下人等,可都已经把临安话当成了官话,连教书的先生们都很少再讲纯正的汴洛正音了。”
这学堂之内和他处不同,还使用着旧式的木地板铺草席的方式装修着。不管是学生和老师,在这里都只能采用传统的跪坐方式教学,而每个人的面前就放了一张油漆过的矮案,用于放置书籍和笔墨。
两辈子都没学会跪坐这种礼仪的沈敏,每次只要跪坐上半个小时,膝盖这里就会变得又麻又疼。所以,沈敏每次来学堂,总是尽量不待太长的时间,问完自己的疑问就借故告退了。他的理由也很正当,就是这里毕竟还有女眷学习,因此他这个外人还是不要多待为妙。
何学究虽然不是理学的信徒,但是听说沈敏来自于海盗团伙之中,倒也确实不敢让他同学堂里的学生们接触太多,生怕他把自己的学生给带坏了。何学究的担忧并非不是没有道理,至少和沈敏接触较多的洪柲,现在确实没过去念书这么专心致志了。
但是谁能想得到,今天沈敏刚和何学究交流完毕,这汤鹏举和洪遵就过来了。看到一位穿着红袍的官人来到学堂,何学究早就忘记和沈敏的约定,自己上去同汤鹏举攀谈了起来。他这一忘却不要紧倒是让沈敏跪的嘶哑咧嘴,痛苦万分了。
虽然在这一群学生之中,沈敏可以说是年岁最大的一位学生,比他再小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