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战争的残酷消耗(1/2)
在清丘的又一个清晨,陈重起床后来到帐篷门口向外望去,发现灰暗的天空依旧很是沉闷,也如同之前的很多天一样还有雨点砸落下来。
现在的雨已经没有先前那么大了,不过这种绵绵细雨更是悠长持久。
这已经是荀彧等人祭出青龙宝玉之后的数日之后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大雨浇灌,地面上已经不是泥泞了,大量雨水落在地上汇聚成一条条小溪,向着地势较低的地方流去,而更多的地方则变成了大小不一的水潭。
在这样的天气下,别说是以骑兵为主的西凉军,就算都是步卒的青州军也变得寸步难行,除此之外因为多日的暴雨,也导致气温大大降低,已经是湿寒之气逼人。
陈重据守在清丘,因此后方的辎重给养虽然因为暴雨的缘故很难抵达,但总归是可以来到,如今营中的将士们都喝上了热腾腾的姜汤,身上也都穿上了御寒的衣物。
很多人都以为战争依靠的是双方战力的强弱,但那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还是在速战速决的情况下。
就像现在的局势,那就是让任何一方主将都十分心疼的消耗战。
战争本来就是一种经济上的对抗和消耗,如今董卓和陈重多达四五十万的大军都被困在了清丘一带,不能进攻也不能退却的双方,就只能再次对峙起来,而他们每日消耗的物资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根据居延汉简记载,一名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约3石3斗左右,古代北方仍然是以粟为主,再加上一些野菜熬制的汤,条件很是艰苦,除了高级将领外,很少有肉食。
没有肉食和大量的油脂补充,这就代表古代的士兵需要通过大量的食物来维持一天的消耗。
根据汉代一石约盛27市斤计算,3石3斗约89斤多,以一月30天算,相当于每天3斤粟,如果仅仅以重量相比的话,相当于一天大约12个馒头,由于汉代仍然是吃两顿,所以每顿相当于6个馒头的量,当然这其中的热量应该远远低于后世!
相较于现代,一天12个馒头其实并不多,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居延汉简的描述符合那个年代的,并没有夸大,所以古代士兵一天口粮基本在3斤左右,而这只是还算不错的军队才能办到,至于很多诸侯麾下的士卒还吃不到这些。
一名士卒每日需要三斤粮食,双方目前集结的军队都超过了二十万,这就代表董卓的西凉军和陈重的青州军,任何一方每天都要白白消耗掉六十万斤的粮食。
双方的军队对峙了大概一个多月,按照每天消耗六十万斤来计算,那么总共消耗掉的粮食数量就足以让任何诸侯吃不消了。
大军出征自然不可能随身携带太多的粮草,所以绝大部分都需要就地猎食和后勤运输。
西凉军最习惯的方式就是在敌占区猎食,可惜如今的陈留郡和东郡已经被曹操使用了坚壁清野之策,剩下不多的漏网百姓,所有可用的东西也早就被董卓的人马都掏干净了。
既然如此,那唯一能让大军维持下去的方法,那就是从后方运输大量的粮草,而在古代运输粮草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梦溪笔谈》对古代军队运粮之难的阐释。
《梦溪笔谈》卷十一中记载道: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
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
以后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以后的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
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开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
可以说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而如果要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那么辎重就要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
而且遣送运粮民夫返回要派士兵护送,因为运输途中还会有死亡及患病的,而且要利用这些减员的粮食供应护送士兵。
每人背六斗米的数量也是根据民夫的总数推算出来的,因为其中的队长自己不能背,负责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们所减少的要摊在众人头上。另外还会有死亡和患病的人,他们所背的也要由众人分担,实际上每人背的还不止六斗。所以军队不容许有吃闲饭的,一个吃闲饭的人二三个人供应他还不够。
如果用牲畜运,骆驼可以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斗,驴子可以驮一石。与人工相比,虽然能驮得多,花费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时放牧或喂食,牲口就会瘦弱而死。
一头牲口死了,只能连它驮的粮食也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