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大兵压境(1/2)
“天”,的确是变了。
永平十八年,中原一带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很多地方颗粒无收,饥民遍野,皇帝刘庄忧心忡忡,积郁成疾,在这一年八月于雒阳东宫前殿归天,驾崩时年仅四十八岁,可叹的是他去西方求佛,也并没有使得他长生不老,只是他这一死,举国哀悼,朝廷再无暇顾及西域事务。加上旱情严峻,西域都护府便只能自给自足,再不能仰仗朝廷拨粮拨钱。
刘庄驾崩的消息传到西域,已经是两月之后,西域都护府是大汉在西域最大的行政机构,是代表朝廷的,自然也要举城哀悼。
不过最叫陈睦担忧的,并非皇帝的死。
窦固必须回朝吊唁,西域驻军严重不足,这两年大仗没有,小仗却不少,可见匈奴人并未死心,若是匈奴趁此机会率大军攻城掠地,西域都护府区区两千兵马根本无力阻止。
为以防万一,陈睦一边组织军民继续加固城池,一边抓紧操练军马,就更加忙碌。陪伴妻儿的时间,远不如呼衍洁多。
银萍也似乎早就习惯,对呼衍洁不再似从前一样冷淡,偶尔还会送一些柴米给他,呼衍洁也不推辞,全都笑纳。
看似平静的日子,实则激流暗涌,刘庄去世,中原大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匈奴,一切都如陈睦所料,匈奴新任优留单于也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联合于阗、龟兹、焉耆、姑墨等国,连同鲜卑族拓跋、纥骨、土难、渴单、步鹿根等数十个部落,纠集了不下十万之众,浩浩荡荡向西域都护府进发。
西域的烽火从天山道北麓一直烧到了阳关,延绵千里,军情何其紧急,可朝廷自顾尚且不暇,明知道陈睦这次大难临头,却迟迟派不出兵来。两年来建了那么多烽燧,竟形同虚设。
匈奴的大军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之前与大汉结盟的那些小国,除了疏勒、鄯善之外,差不多全都纷纷倒戈,也不过半月光景,十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
伊吾卢兵少将寡,不敢应战,陈睦命所有驻军退回城中据守,静候援兵。城头之上剑拔弩张,众将士严阵以待,城外秋草泛黄,匈奴联军黑压压一片,一派萧杀肃穆之色。
此时陈睦已经被困多日,他站在城头也不禁心中烦闷,烽火早就点起,怎么大汉的救兵现在还未到呢?再往下看,联军虽然衣衫不整,大多是乌合之众,可为首的一员大将却盔明甲亮,那人身高过丈,虎背熊腰,骑着一匹青鬃烈马,手持一杆金背砍山刀,威风凛凛,只是距离太远,看不清此人样貌,隐约地看到他似乎戴着一个金色面具,再加上一身金盔金甲,竟与先帝生前梦中所见的金甲神人十分相似,也不知道武艺如何。
对方人多势众,困也能把伊吾卢的守军困死,因此也不屑使什么计谋,为免死伤更没打算强行攻城,只在城下列阵,手下的小卒齐声骂阵,说伊吾卢的守将是什么无胆鼠辈,皇上死了,大汉已亡之类的废话。陈睦只是守住城池,养精蓄锐,避而不战。回到军营又与众人商议退敌之策,有人主张夜里突围,去边关借兵,有人主张拼死一战,以身殉国,但是陈睦思前想后,都觉得行不通。只是这么困下去,伊吾卢终究守不住的。
“大家镇守西域,不是为了送死,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冒险的好,拼死一战,那是莽夫所为。对方十万之众,我们只有区区两千人,想突围出去谈何容易?我看对方那金甲将军器宇不凡,不似等闲之辈,我打算明日去会一会他,再做决定。”
王植皱眉说道:“这次对方有备而来,恐怕已经胜券在握,将军固然勇武,可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对方的底细,现在本来就已经人心惶惶,将军若是一旦战败,则军心必乱,士气不足的话,守住这座孤城就更加艰难了。”
陈睦沉默不语,周贤想了想,说道:“去阳关借兵,路途太远,鄯善与我大汉是结盟之国,或许可以调派些人马过来。我愿冒死突围……”
不等周贤说完,陈睦把手一摆,“此计不通,鄯善国王是个软弱无能之辈,也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知道匈奴得势,必定倒戈,贤弟若是去鄯善借兵,恐怕是有去无回。再者,鄯善人口全加在一起也不过三四千,对战十万之众无异于杯水车薪。就算要突围,也只能去匈奴人也管不了的鲜卑地界……慕容广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住所,匈奴人找不到他,也就无的放矢,……或许他们可以救我们一命……”
众人面面相觑,心情沉重,谁都知道:陈睦这么说其实已经是做了最坏的打算,往西是大兵压境,往南,是那些投靠匈奴的小国,而往东虽然是归路,但匈奴人注定沿途阻截,切断阳关与伊吾卢的联系,如今唯一的去处,似乎只能向北越过天山,将匈奴人甩在天山之南。
王植叹道:“想借兵的,往东,想报国的,就往西,往南,可是这三条路都是死路,想侥幸活命的,只有往北才有机会。不知各位都作何打算?”
在场的大大小小的将领不下数十人,在这一瞬全都低头不语,就在这时,远远地就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随着大漠的风,飘飘荡荡地传进帐内,吹的却是东土的旋律,有人听到笛声,忽然想到自己恐怕要埋骨他乡,不禁轻声啜泣,王植见军心已散,伊吾卢的确再也难以守住,不禁一声长叹,随即朗声说道:“哭什么?敌人只是围住城池而已,又没有真的把你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