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土高炉(1/2)
华夏当年的那场“大.炼.钢铁”运动,到底是对还是错,这件事真的是没法说。
以后世人们的眼光来看,那场席卷了全国的运动是错误的,劳民伤财,严重的破坏了当时脆弱的工业基础。
可是在当时来看,这件事并没错,否则也不会形成这种举国炼钢的局面。
当然,那件事距离石熊太远了,他也不愿意去评判那件事的对与错,他自诩也没有那个资格去评判。他只能说那是一场在一个不合适的年代,从高层一直到老百姓因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科技水平而做出的一个不太合适的举动罢了。
但是得益于那场大.炼.钢铁运动,石熊在省里某些偏远的山村见过当年遗留下来的土高炉。当时博物馆一位退休的老领导曾经说过,这些遗留下来的土高炉曾经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是当时老百姓智慧的凝结。土高炉本身没有错,所以不应该让它们就毁在风吹日晒之下。
正是有了这位老领导的指示,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石熊就跟着师傅去对那些土高炉进行维护和修葺,摸清楚了这些土高炉的构造。
其实即便是后世那些现代化的炼铁高炉,其结构原理也没有多么复杂,甚至比起炼焦的土窑还不如。那些土高炉虽然是用土办法建造的,但原理和结构与现代化的炼铁高炉没啥区别。
就是外面用石头或者红砖混合着泥土垒起来一个直径大约两米半、高度大约在五米多的近乎于圆柱形的圆筒子,越往上越细,在最上面的炉喉部位收窄、封顶,然后预留出煤气出口、进料口。而炉膛内部则用厚厚的耐火粘土糊了一层,有的土高炉没有耐火粘土,干脆直接就用泥巴糊,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高温。
在炉腹和炉缸结合部的位置,预留有斜着向上的进风口,用风箱或者鼓风机制造出来的风会从这些进风口喷入炉腹,加速高炉内焦炭的燃烧。
而在高炉最下面的炉缸部位,上下各开有两个出料口,一端最下面的是专门出铁水的出铁口,另一端稍微高一点的部位则是专门用来出料渣的出渣口。
炼铁的时候,焦炭、铁矿石、石灰石按照一定的比例安置在炉缸和炉腹内,然后点火,用风箱或者鼓风机不断地往炉腹内鼓风,随着炉温的不断提升,铁矿石、石灰石就会融化成含着废渣的铁水。
因为铁水的密度极高,能够超过7,密度远远大于那些废渣,所以当铁水产生之后,炼铁产生的废渣是漂浮在铁水之上的。
这就形成了铁水在下,废渣在上的情况。
所以,出铁口在最下方,而出渣口要比出铁口高一块。这样一来,炼铁所产生的废渣就会从出渣口流出,而纯净的铁水就会在最下方的出铁口流出。
这种土高炉就是炉罩式高炉,是一种耗焦率远远低于冲天式高炉,出铁率也远远高于冲天式高炉的土高炉。当年大炼钢铁时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炼铁点大都使用这种炉罩式土高炉。
这玩意儿对于石熊来讲真心没有什么难度,比着葫芦画瓢就是了。
用这种方式建造起来的土高炉虽然极为原始,可是在这个年代却是最为先进的,就算是在欧洲,也不见得能够有这样的炉罩式高炉。
当然,以高树部落目前的实力而言,也不用建造那么大的土高炉。虽说在高炉的划分中,低于一百立方的就算是小高炉,可是那种小高炉对于现在的高树部落来讲也是太大了。
所以石熊打算修建一个比小高炉更迷你的土炉,毕竟建造的太大也是浪费。
垒高炉对于高树部落的族人来讲并没有什么难度,哪怕他们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泥水活儿,可这东西真心没什么难度,再加上之前为了烧制耐火砖曾经垒砌过一个石屋,所以这次在石熊的指点下垒一座小高炉也就不算什么了。
在垒高炉的同时,石熊又把那些炼焦时遗留下来的没有燃烧的煤利用了起来。
从野牛山中挖出来的那些铁矿石块头都比较大,直接放入高炉中冶炼效率太低,所以要进行破碎。
在没有粉碎机械,甚至连铁锤都没有的高树部落,要想把这些大块的铁矿石粉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烧后泼凉水的原始办法。
就是把铁矿石放进燃烧的煤炭中加温,待到铁矿石烧的很热之后用石棒扒拉出来,然后向上浇水。热胀冷缩之下,铁矿石就会自己碎裂开来的。
在乍药发明之前,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几乎都是用这种原始的方式开采岩石的。
在垒高炉和破碎铁矿石的同时,另外的族人也没有闲着,一部分以妇女为主的族人在羊尾花的带领下继续开荒翻耕土地,另外一群族人则在大脚以及高牛的带领下,开始频频进入到野牛山以及荒野中去抓捕野牛。
狼尾巴在石熊的手里连续失败了两次,每次都是灰头土脸的,所以他的威望在部落中已经大幅的降低,他已经不适合带领部落的战士作战或者是狩猎了。
因为不是以击毙野牛为目的,再加上用设伏的办法去抓捕野牛,所以抓捕野牛进行的非常顺利。
通常都是二十来个人分成两组,一组人在看到落单的野牛之后,就开始潜入到其附近进行设伏,等到设伏完毕后,另外一组人就开始骑着马、吹着牛角号角去吓唬这些野牛。
等慌不择路的落单野牛一头扎进设伏圈之内,迎面而来的渔网会让这些身大力无穷的野牛空有一身力气而无用武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