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1:链防(1/2)
随着一声惨呼,肠子血乎乎的掉出一坨,又一个士兵倒在了李特的刀下。
这是开战一个时辰以来的一刀劈死的第7个吴军。
李特,默默的在心中做了一个记号,没有太多时间回味那飘荡在空气中的血腥味,继续挥刀向前,冲向自己的第八个目标。
随即,第八个、第九个吴军也死状凄惨、血肉模糊的倒下。
李特,对这款蒲元后人特别定制的,长达15米的环首长刀十分满意。
西汉中期开始,刀在战场之上便开始逐步的取代了剑的重要地位(刀背要比剑脊更加厚实,不易折断),东汉以后流行的环首长刀,普遍长度在1米以上,比如长沙金盆岭3号东汉墓出土的长刀达到了1285厘米。李特,鉴于长期的实际操作经验总结,耗费重金,从蒲元家族,这个兵器名家的后人那里定制了这一款(再长的话就是剑或者矛了,不利于劈砍的动作),甚至,李特还融入了一点自己的理解,将刀柄的比例做的更大一些,方便自己双手持柄,这样,劈砍起来更加顺手一些。
曾经,在南荆州和庐陵的一帆风顺,让李特很郁闷的以为,宝刀封印,再也没有施展的机会时,吴军的拼命反扑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李特是一个喜欢外界给他压力的人,有了压力,就会有做事的动力,只不过,这一次,吴军给予的压力太大、太快,令人猝不及防。
将近半年来的顺风顺水,在外人看来,要得利于李特的神出鬼没和将士们的神勇无敌,但是,李特知道,这其实是因为手下军队攻防转换体系极为流畅,说到武勇的话,其实吴军之中也有不少猛人,真要拼起来未必会落於下风。
而保持这种攻防转换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庞大的情报系统。
庞大到了什么程度?仅仅从处于庐陵一线的20000军士来看,纯粹的情报人员就达到了将近4000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特务,而每个情报人员手下,还有至少5到6人的当地带路党,甚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妇女同志(充分发挥他们八卦、爱打听等特长),这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散布在庐陵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而且,他们一个个的不着军装,一脸憨厚,其貌不扬,很难被发现(被打得焦头烂额的吴军,疲于奔命,也无暇顾及),混在人群之中,和老百姓毫无区别,尤其是很多的面目慈祥的大爷大妈,最有杀伤力和欺骗性了。
如何迅速有效的建立了这样一个强大的特务机构?
从王迪那里偷师、总结、发挥,李特的组建原则就是简明扼要、快捷传递、真实有效。
鉴于这个庞大的特务机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约等于没有),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培养训练,所以,在情报内容上,必须做到简明扼要,能一个字说清楚的绝不用两个字,能用最俗不可言的话语描述出来的绝不掉书袋;一级特务小组组长到下面的二级,乃至sān_jí基层不在编人员,多达30000人(都赶上一线作战部队了),这样一个数量庞杂的队伍,传递起信息来自然是杠杠的;真实有效对于情报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一个方面的信息由三个小组以上刺探、核对,这样,不用惊动上级,就直接保证了督查到位,至于下面的人会不会沆瀣一气,弄虚作假,李特自然不用担心,王迪那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啊,认真执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可以了,只有准确无误的情报才能在结算的时候承认有效,弄虚作假的、毫无意义的,一分钱没有,如此一来,广大基层带路党员工当然有积极性了。
说起这个来,李特不得不感慨,真的是欠了王迪不少,理论知识是人家传授的,这么一个庞大的组织,为了保证运转正常,相当的烧钱,能撑的下去,这不还是亏得人家在建平搞起来的那个矿场以及周边的盈利机构?
吴军只关注到了李特的神勇,却没想到这神勇的背后支撑是什么,忽略了人家怎么就一打一个准,对你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不是说没有怀疑过有奸细和特务的存在,但是,一直将重心放在内部审查上,总以为是李特的间谍已经打进了自己的公务员队伍和军队之中,压根就没想到,那些看似憨厚的老百姓,才是隐藏最深的特务!
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也是王迪特别爱说的一句话,李特拿个小本本默默的记了下来,通过种种手段,将吴国的庐陵变成了令吴军泥足深陷的汪洋大海!
而且,李特还有一个奇葩之处,那就是自己的指挥部是移动式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500精挑细选出来的亲卫忽而出现在西昌战场,忽而出现在平阳附近,人,随死随补,打完就走人,这样一来,想要将其定位,自然是难上加难。
不过,好日子到头了,三位太守的三面合围,加上洪臣的绝地反扑,无意之中形成了一个链式防守,真正以人数的优势将李特的部队活动范围大体圈定,虽然一时之间还是捕捉不到,可是,随着这个链防的不断逼迫和挤压,那是迟早的事情,最关键的在于,三位太守,包括洪臣的一个无意识举动,虽然还没有在战场之上将李特打败,却破坏了他那运转流畅的枢纽——绝对是无意识的。
为什么要强征年龄上下极限的青年入伍?抢人口资源,为什么要实行连坐?就是怕有符合标准的人在家里装死装残啊。
本来,这一切都是针对本方兵源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