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1/2)
/
当年攻打刘卫辰,其宗族中逃走的十岁男孩刘勃勃,被旁人所抓后,送去了后秦的高平公没奕于那,也就是多兰部首领,逃到后秦,被赐了个高平公。没奕于把女儿嫁给他。
后受到后秦皇帝姚兴的看中和倚重,让他镇守朔方。刘勃勃借此机会,杀了他的岳父没奕于,兼并其军队,人马达到数万人。
407年,刘勃勃叛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设置和任用百官。刘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恢复本姓其本姓赫连。
赫连勃勃,诸位并不耳生吧,现位于陕北榆林的统万城,就是大夏的都城。
中国古代以“夏”为国号的政权颇多,因此史家又称十六国时期的夏为赫连夏,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
南面刘裕和司马氏闹的抢夺天下时,北面各政权左一脚右一拳的,除去西部的各种凉朝外,只剩下北魏、后秦、后燕、大夏。
后秦后被刘裕所灭,不过刘裕急于回东晋与司马氏抢天下,急匆匆撤走,大夏趁虚占领了长安,国势更强。
华北地区只剩北魏和后燕了,两国必有一战。
后燕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吞并了几个政权,攻灭西燕,虽然西燕河东地区被后秦趁虚占领,但也算是扩大了自己的领地,于是乎慕容垂瞄向了北魏。
慕容垂做了与当年苻坚一样的选择,尽管多方反对与北魏开战,可慕容垂此时已被连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很是自负的一意孤行,向北魏开战,结果在参合陂之战中大败于北魏,四五万燕军被坑杀,据说这是十六国时期最大一次对战俘的屠杀。
中国历史中,受儒教影响,对屠杀战俘一事是非常反感的,如果有将领屠杀战俘,那简直是要被后人戳断脊梁骨。
但,反过来想一想:
这么多战俘如果放了那是在给敌军输送战斗力,又会形成一支军队来与自己作战,本来打仗就是个很累的事情,把战俘放了再让他们重新攻打自己,跟车轮战一样,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如果带着,这么多战俘不吃不喝啊?自己军队都紧巴紧的吃,哪有闲粮供他们吃喝。
如果转运后方,四五万战俘,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往后方走,那么谁去押送?别忘了这是在战场,前方还打着战呢,将士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抽调出那么多兵力去运送战俘。
所以,古代战场上的战俘,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要不被坑杀,要不被当炮灰,如果遇到战事不胶着的情况,可能会被用来当苦力。
坑杀俘虏从仁义道德角度来说,确实太残忍,但从实际情况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些指责这种行为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
之后虽然后燕奇袭北魏云中取得胜利,但在此战不久,慕容垂便病逝了,拓跋珪趁新皇登基未稳之际攻打后燕,直逼其都城中山。
作为都城,并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但慕容兄弟们貌似忘记了城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居然在这种情况下争权夺利、相互残杀,最后弃城而去。
北魏军兵不血刃,占领中山,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并称帝。
后燕分裂为南燕和后燕,之后后燕中鲜卑化汉族冯跋发动政变,推翻暴君慕容熙,拥立慕容氏养子高句丽族慕容云为傀儡皇帝,后慕容云被自己的宠臣所杀,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国号依然沿用“燕”,史称北燕;南燕被刘裕所灭,皇帝被斩首示众,三千皇族被杀。
再来说说北魏。
拓跋珪之后服用“寒食散”,脾气阴晴不定,且沉迷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 后在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谥号道武。
太子拓跋嗣继位,内修庶政,体察民情,改革官制,选贤任能, 外拓疆土,北逐柔然,设置六镇,并南伐刘宋,进行了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次南北战争,夺取领土三百里,攻占虎牢关。
北方局势未稳的时候,南方的东晋以及刘宋,可以趁乱将地界向北推进,但,当北方局势越来越稳定时,南面政权便很难再有之前的胜局。
因为受门阀政治的影响,士族之间、士族皇族之间掣肘太厉害,谁也不相信谁,谁也不能完全倚重谁,相互猜忌、相互排挤、相互踩压,而北方没有这么多掣肘,当然要比南方稳定、坚固,所以,南朝不可能再有趁乱攻打北方的可能,但,南方依托淮河以及长江,让北方战线难以南进。
拓跋嗣虽然励精图治,但,英年早逝,三十二岁便病逝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其儿子拓跋焘继位,继续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灭了大夏国后,焜昱国与北魏终于碰面了,面对如此强敌,焜昱国都手心出汗,汪濞驻守陇州,施岑被派去驻守千阳,乐正元和泫依然在五丈原,三个地方都送来了大量的炮竹。
这些年,别国四处征战,他们就关门做炮竹了,各个不同用途的炮竹做了山一般多。
拓跋焘早听说了焜昱国的武器,灭掉大夏后,朝堂上虽有人提议攻打焜昱国,但,更多的人是忌惮,特别是曾经参加过攻打刘卫辰之战的人,更是反对,认为现在焜昱国政局稳固,国泰民安,不是攻打的好时机,还举出苻坚和慕容垂的例子,劝拓跋焘不可急功近利。
但,拓跋焘不认为自己是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