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细数四椒夸地广 概举三说论天长(4/4)
”“以方圆之变可以丈地,用以丈天则生谬。
浑天之法可以丈天,用以丈地则失矩。
只是天地何以相异,晚生也想不明白。”
信都芳见暅之并无嘲笑之意,似乎受到了鼓舞,这几句话一气呵成,似乎早有准备,就在等一知音。
祖莹却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天圆地方,自然相异。俗子安知量天之谬?”
小王爷像似已经见惯了二人的争吵,忙出言劝道,
“哎,祖莹。既然景烁先生在这里,不妨听他分说分说。”
南北祖氏百年前乃是一家,祖暅之还算是族中前辈,况且小王爷也如此说,祖莹自无不平,满眼期待地望向了暅之。
暅之微微一笑,踱步出席,走到了大厅中央,
“家父谈起论天三说,认为三说都是正确的。
因此三说才被先贤同记于《天文志》。”
“什么!”祖莹闻言失声,正想分辨,又觉失礼。
便硬生生掩住了口,继续听暅之说下去。
》》》》》敲黑板时间《《《《《
写完这一章,我知道有许多“公知”对于我挑战辣椒在中国出现的年代会表示愤慨。这里先卖个关子,按下不表。先把压力山大先生分说完。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史,公认最权威的作品是公元1世纪罗马史学家雅利安(arrian)的著作《亚历山大远征记》(the anabasis of alexander)。
书中曾经提到亚历山大东征的目标:
1.世界尽头的东极之海
2.富饶的丝绸之国赛里斯
赛里斯(seres),就是丝绸之国,丝绸拉丁语系语源。
在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亚历山大时期。赛里斯被认为是西方已知世界的东极。
但是到了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西方似乎对世界尽头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同样的,东方的张骞,班超和甘英等人也在同时期和西方进行过互动)。
根据公元一世纪地理学家斯特拉博(raphy)描述,东方的尽头是秦尼国国都,秦尼和赛里斯比邻在大陆的最东端。
在另一位同时期古罗马历史学家梅拉(u orbis)里是这样说的:在亚洲东边最远的是印度人,赛里斯和塞人(斯基泰人,中亚游牧民族),印度人和塞人人占据两头,赛里斯则在中间。
可见在纪元后,赛里斯指的是当时匈奴控制的西域地区,和中原秦汉政权已经做了区分。这也是夏败出关外为匈奴的西方版本记载,认为秦尼已经控制了赛里斯过去的区域,而赛里斯退守西域。
不过对纪元前亚历山大时期的认知而言,他们的目标明显就是更东的丝绸产地,东海之滨——古中国。
这里面需要更详细的介绍一下《地與志》中,关于大夏,夏朝,匈奴关系的隐晦描述。书中提到亚历山大征服了大夏(巴克特里亚)和印度,但那只是雅利安那的一个部分。介绍大夏帝国不但曾经统一中亚地区,还曾经扩张到赛里斯和秦尼的范围。(《geograp, apollodoruriana i of ariana aended tpire even ahe phryni.——其中提到的apollodorus是公元前一世纪希腊著名史学家,波斯史专家。这段引用被指出自其人四卷巨著《parthika/安息》)
这是最早将大夏和中国相关的西方史,也是某些西方学者提出中国人来源于闪族(中东黄种人,阿拉伯远祖)的论据。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理解,这也可能是在说明大夏就是从赛里斯和秦尼地区败逃出的前王族呢?毕竟extended用的是一个过去式。
其实在中国历史里,夏是一个活跃于西域的古老的部落,并非仅限于夏朝一朝。根据《汲冢周书》的记录,在商汤时期,大夏是正北崆峒十二部之一。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曾记: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唐伐之,西夏亡。昔者玄都贤鬼神道,废人事,其谋臣不用,龟策是从,忠臣无禄,神巫用国。
李唐和李氏西夏都在西晋之后,所以张华所云唐国,乃是尧帝之唐国。可见夏这个族群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正史中,也直言“夏”这个种族为商所逐而为匈奴(《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索引》引张晏注:淳维以殷时奔北边。《通典》亦从此说。)
根据中西记载的两相印证,大夏确实是曾经活跃在葱岭以东的部落族群,后被逐出葱岭,在亚历山大征服后希腊化,有别于匈奴其他部落的。
关于大夏之辨先暂时止于此(在展开更多史实片段后,有机会我们再就夏朝的概念再做阐述),我们还是说回亚历山大。既然他的目标是赛里斯,为什么在大夏和大宛取得连捷之后忽然折向了印度呢?在本作之前的章回里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更多的史实,后文还会再续。
喜欢兰若蝉声请大家收藏:更新速度最快。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