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竞争差距(1/2)
1982年2月23日,报纸上发表了“电视剧《红楼梦》摄制工作在筹备”的消息。
怎么挑选角色,到底将会由谁来出演剧中主角,一时成为社会上关注的焦点。
而就在这同一天,宁卫民也喜从天降,终于获得了宋华桂批示的五万元启动资金。
不用说啊,手里有了钱当然就完全不一样了。
自此,虽然在名义上,宁卫民负责管理的斋宫陈列馆和建国饭店服装专营店,仍然是总公司的下属单位。
可由于无需再事事向公司请示,几乎已经完全脱离总公司的掣肘。
宁卫民已经在实质上,把这两处都变成独立核算的小单位了。
这就是说,他等同于被“分封”了,终于成了货真价实的一方“诸侯”。
干什么都可以凭自己高兴了。
还别说,咱们的宁侯爷倒是真不糟践刚刚赢得的这份财权。
钱一到手,还没焐热呢,他就急着往外扔。
别的不说,通过“外服”他刚刚选定下来的四名新职工,就没经过总公司岗前培训。
直接被他给弄到了斋宫来,和“十二钗”这些老职工一起,参加他精心准备,独树一帜培训科目。
和总公司通常的打字、发传真、强化外语,以及普及基本外贸知识的培训内容大不一样。
宁卫民更在意实用性。
所以他定下的课程就是四方面,外语、化妆,仪态仪表和服装销售知识。
至于老师,他不惜斥重金,托关系,分别以三十五元和二十元一次课的代价,从国航请了一个在职的空乘组长和一个友谊商店服装部组长,来给姑娘们做培训。
同时,他还从友谊商店给所有的姑娘们买了口红、腮红、睫毛膏、高跟鞋。
并且在西四“造寸”以每人四百元的价格,按照民航的新制服样式,给十六个姑娘每个人都量身定做了一冬两夏三套工作服。
说白了,那是真下血本儿了!
还没开始创造效益呢,仅仅这些开销就达到了八千元,。
而且很显然,一个国际品牌的服装专营店,居然要用这么大代价,聘请裁缝去仿照别人的制服为自己员工订制工装。
这说起来当然是有些可笑的。
恐怕在大多数人看来,都会认为此举纯属骑马找马的傻事。
可事实上还真不是这样的,此举反而极有必要。
因为本质上,皮尔卡顿的女装就不适合当工作服。
大师的设计风格向来都是追求前卫的独特之风。
无论是五十年代退出的“泡泡裙”,还是六十年代的“宇航服”系列。
都能体现出他作品中强烈的“未来主义”。
即使他现在受到我们古建飞檐的影响创造的“宽垫肩”。
也一样脱离了传统,显得很夸张。
说句实话,在宁卫民看来,大师在西方时尚界的声誉主要是得益于探索服装风格中,他经常能够打破想象力界限,才会受到同行认可和追捧。
要不是恰逢其时,我们共和国在个人美上被封禁的太久了。
在骤然开禁后,国人下意识都热爱标新立异的奇装异服,越夸张越爱。
皮尔卡顿的衣服能否打开国内市场还真是未知数呢。
反正照宁卫民的认知和审美来说,“pc”的女装只适合于舞台,但距离现实却有些遥远,商业性价比并不高。
他当然不愿意自己下属也都跟公司里那些姑娘们一样,变成张牙舞爪,翩翩飞舞的妖精。
即便乱花渐欲迷人眼是一种妖冶美。
但能肯定的是,这样的张扬打扮,怎么也不像卖衣服的了,就更谈不上什么服务。
宁卫民是需要他的员工漂亮,可更重要的也要保持低调和庄重。
更何况“pc”的女装是成衣,本身在国外就是平民化的时装,以款式取胜而非质量。
那又能穿多久啊?
天天上身的话,几个月就得换上一套新的,那又是多少成本?
反过来,宁卫民用“造寸”的裁缝师傅,给姑娘们量体裁衣可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京城向来就有“男装去雷蒙,女装要造寸”的口碑。
就是因为这两家店曾经承揽了领导人的全部制衣任务。
六十年代之前,我们领导人的衣服和几任第一夫人的着装,只出自这两家店。
像如今正红的‘红都’,那仅是后起之秀。
完全是因为“运动”把“雷蒙”给封了。它才有机会接过为制作男装大旗。
所以说,光凭这“造寸”的手艺就值钱。
宁卫民堪比出国人员置装费的投入注定不会白花。
从合身上,那就比直接传皮尔·卡顿的衣服高出一筹。
再加上1980年,我们的民航刚刚脱离了空军,空乘人员的制服因此变得更漂亮了。
宁卫民又在款式和颜色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动。
他要求裁剪更修身,还把制服的蓝色变成了黑色。
最后又按照未来的搭配模式,给每个姑娘配了两条皮尔·卡顿从共和国制造出口欧洲的丝绸纱巾。
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衣服,是真能穿出奢侈品的味道来了。
甚至比真正的空乘人员还像空姐呢。
很有点日系的味道了。
真正第一套完成试装的那天,别说穿上衣服的那个姑娘感到特别开心,异常兴奋。
就连空乘组长外带霍欣都吃惊了。
她们也没能想到宁卫民改动后的工装,效果居然这么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