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3(2/2)
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管子·小匡】中曾记载:“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尹知章注中也有描述:“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同样有:“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这些都是对秀才的描述。
其实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叶、初中、高中;然后在是大学,基本上是差不多来着;小学毕业等于通过了童子试,中学毕业等于过了乡试;高中毕业等于中举,最后的大学毕业就等同过了殿试。
状态提示: 13|013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