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和崇祯一起看电影之《四片羽毛》(1/2)
《救国同盟》的关键知识点已经让崇祯看到了,就没必要继续播放下去了。
接着,沈浪又打开电影《四片羽毛》,开始快进观看,并介绍背景。
“这大概是发生在两百四十年后的一次战斗,就是八里桥之战后的二十几年。”
沈浪在一个镜头前按了暂停,对崇祯道:“陛下,你看这人手上拿着的子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崇祯定睛一看,果然是完全不同。
之前的电影,弹丸和火药都是由纸壳包着的。
装填时先用嘴咬破纸壳,在药池中倒入火药,再将弹丸和发射药从枪口中塞进去,用通条将弹丸捣下去,然后完成射击。
而这个黑人手里拿着的弹丸,好像是金属的,他还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不同。
这人装填弹丸,也就是子弹的时候,他不是从枪口塞进去的,而是在枪管下方翻起来一个盖子,然后把子弹放了进去。
“还能如此装填弹丸?”
崇祯能有此疑问很正常,因为后膛枪在发明后,甚至有不少名人名将都强烈反对。
觉得用后膛枪好像就是在用屁股吃饭一样恶心,拒绝接受这种新事物。
直到被现实一次次打脸,在后膛线在战场上体现出了强大的优越性之后。
这些人才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了后膛枪的存在,接受了后膛枪淘汰前膛枪的事实。
沈浪适时的解释道:
“是的陛下,这时的人类已经发明了金属定装子弹,也就是将之前的纸壳变成了黄铜,将发射药和弹头都装在了一起。”
“这个从后面装填子弹的火枪,我们叫做后膛枪。”
“后膛枪的发明是火枪的一次巨大进步,射击的速度快了很多。因为枪管里加了膛线,射击的距离也远了很多,可以射杀近两里远的敌人。”
“也就是说,在八里桥之战后,仅二十年左右,西方军队的武器又进行了全面革新,单兵的武器更厉害了。”
沈浪又讲解了一下金属定装子弹发射的原理,以及何为膛线,以及膛线的作用。
崇祯心里一阵发苦,之前沈浪说后世三百年的变化,远远超过人类几千年,他还将信将疑。
现在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了。
沈浪播放的几部电影,时间跨度分别是1643年,然后是大约一百三十年后的一七七几年。
再就是大概两百二十年后的一八六零年,最后就是这个的一八八几年。
人类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在迅速增强,而时间跨度却越来越小。
说明什么?这说明人类的发展越来越快了啊。
让崇祯看到了武器的变化之后,沈浪继续拖着进条度,一直到空心方阵对付骑兵的那场大战。
这是英国红衫军在非洲与苏丹之间的战争。
红衫军在空旷的沙漠中遭遇敌军,迅速的结成空心方阵,苏丹军骑着战马和骆驼从四面八方冲杀而来。
小小的方阵和四面八方汹涌而至的骑兵比起来,好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感觉非常的脆弱。
结成空心方阵的红衫军等待苏丹军靠近到一定距离,在指挥官的一声令下,一起朝四面开火。
砰砰砰,密集的火力将对手成批的射杀。
苏丹军的骑兵也几乎都配备了火枪,骑在战马和骆驼上射击,红衫军也不时的倒下。
但是,他们的射击效率明显无法与红衫军密集的火力相比,所以他们的伤亡也远远超过红衫军。
可是,苏丹军人数太多了,杀不胜杀,他们汹涌的骑兵还是凭着巨大的伤亡靠近了红衫军的方阵。
但是,战马、骆驼在看到密密麻麻的刺刀时,却根本不敢凶猛冲击,在空心方阵前生生的止住了脚步。
对于眼前的骑兵,红衫军能用刺刀,就用刺刀直接刺,如果相隔远一点,就立即装弹射击。
一时之间奈何不了红衫军的空心方阵,红衫军的骑兵增援也快到了,经受不住巨大伤亡的苏丹军只能撤退。
红衫军立即出动骑兵追击,但接下来的剧情有些不符合逻辑。
因为有部分苏丹军居然将自己埋在沙里,趁红衫军追击他们的溃兵时,突然从沙地里跳出来。
然后举刀斩向红衫军的战马,把追击的红衫军骑兵杀了个人仰马翻。
崇祯也看出了问题,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问道:
“沈卿,这些人把自己埋进沙里,看他们埋得也不深,为何没被千军万马踩死?”
“而且,就算他们没被踩死,他们都已经埋进沙里,为何能分辨出自己人和敌军?”
“还能分清追击的敌人与自己的距离,跳出来就可以瞬间攻击敌人。”
崇祯这几个问题把沈浪问得也有些尴尬,他只能解释:
“陛下,有些拍摄电影的人,为了让电影好看,都喜欢用一些夸张的手法,甚至夸张得有些不正常。”
崇祯似乎想起了之前那个电影主角,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当然,空心方阵也不是万能的,它能够对付骑兵的前提是方阵能够稳固,一旦方阵被突破,那骑兵迅速的形成了对步兵的优势。
电影继续播放下去,苏丹军穿上红衫军的衣服冒充红衫军,红衫军果然中计。
突然杀来的苏丹军打了红衫军一个措手不及,甚至来不及重新布置空心方阵。
再加上指挥官战死,红衫军陷入混乱,随即便淹没在了苏丹军的骑兵洪流中。
这部电影,沈浪想要崇祯看的内容已经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