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范公救灾之策(1/2)
“报。。。泉州米价斗一百八十钱。”
“报。。。泉州米价斗一百五十钱。”
“报。。。泉州诸商已开始抛售米粮等物。”
“报。。。泉州米价斗一百三十钱。”
“报。。。各地外来诸商已开始抛售米粮等物。”
“报。。。泉州米价斗一百一十钱。”
宋建中靖国元年八月某日,福建路泉州官府所有粮仓全部打开,所有米粮等物全部投向市场,泉州米粮等物价格也应声而跌,并且跌的速度远超涨价速度,价格一日数变,是直线下落。
而令李三坚等人感到意外的是,官府开仓放粮,平抑米价,之后不久,泉州第一富李氏家族也开始抛售米粮等物,从而引起了泉州诸商也是争相抛售,如此就更快了泉州米粮等物的价格下跌的速度。
事情到了此时,泉州外来诸商再也坚持不住了,也纷纷开始抛售,泉州米价也因此一日之内就跌去了三三分之一多。
泉州本地商贩还好些,毕竟大多数米粮是在本地收购,又是本地商贩,因此就省了许多输送、仓储的费用。而外来商贩除了输送的费用之外,每日仓储等费用就是个不小的数目,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将这些米粮尽快出手。
而此时泉州米粮等物的价格暴跌,就更加剧了这种情况,若是仍是坚持不出手的话,那么也许此次泉州贩粮将会赔个血本无归。
而将贩运至泉州的米粮不在泉州出售,或者运往他处,或者原路返回,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下下之策,原因就是,其一他处或原产地的米粮价格还不一定有泉州的高;其二就是运往他处或原路返回,途中的损耗也是无法预料的,甚至返回途中还可能遇到台风、飓风等等,那就人财两空、大事去矣;其三就是人力船只航行是要依仗风向、潮汐、水流等等,风向、水流不对,根本就是寸步难行,泉州之行也就是来得去不得。
这些事情李三坚事前都是考虑过的,因此才大胆行此“倒行逆施”之举。
因此此时外来诸商在咒骂泉州州衙,咒骂泉州本地诸商的同时,也在拼命抛售手中的米粮等物,能够早一日出手,就早一日得到解脱。。。
尽快出手,能够赚到就再好不过了,若是赚不到,只要不亏本也行,亏本亏得不多也认了,此时诸商均如此想到。
当然也有少数负隅顽抗之人,最后的结果就是血本无归。
“哈哈,东坡先生,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有你这个名师,方能教出如此‘刁钻古怪’的弟子啊!”
李三坚发布府令之时,胡文海与苏轼就坐在州衙之中,就如两名监工般的,“虎视眈眈”的盯着李三坚。。。
此时胡文海见李三坚的策略已经起到了奇效,泉州米价是直线下跌,不由得大喜过望,哈哈大笑着对苏轼说道。
“拾人牙慧,不足为奇!”苏轼靠在软椅子之上笑道。
苏轼话虽如此,其实对李三坚还是较为欣赏的。
李三坚“反其道而行之”的举措,并非首创。
宋仁宗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宋两浙路亦是因天灾造成了饥荒,当时也是米价踊贵,饥死者相望。诸州官府为平抑粮价,皆在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米价虽然控制住了,但市场上却没有多少米可以出售,饥荒仍是得不到缓解。
过后米价仍是暴涨,当时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就四处张贴榜文,官府也是大肆收购米粮,并不抑米价,故意抬高米价。
于是各地商贾见有利可图,就组织粮船蜂拥而至,随后杭州米价就应声而跌,不但米价跌了,杭州市面之上的粮食供应还异常充足。
应该说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平抑米价的办法是极为冒险的,其中的变数太多了,稍不留意,就会“鸡飞蛋打”。
同时采取这种办法,还会受到弹劾,还会受到朝廷严惩,原因就在米粮都运往你泉州了,将会造成其他地方缺粮,若是宋其他受灾州府均采取这个办法,那么岂不是会乱了套了?
因此“范公救灾之策”在有宋以来,基本上只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范仲淹首创,一次就是熙宁八年,越州知州赵抃,就采取了“范公救灾之策”,并收到了奇效。
李三坚采取的“范公救灾之策”,算是有宋以来的第三个,同时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泉州米粮价格应声而跌。
苏轼久居官场,熟读史书,对于这段历史当然是烂熟于心了。
而使苏轼不明白的是,李三坚是如何知道“范公救灾之策”的?难道数年不见,李三坚的学问进展到了如此程度了?
苏轼同时还为李三坚捏了把汗。
李三坚简直是胆大包天,苏轼心中暗道,或者他是无知者无畏?
“坚儿,你是如何知晓‘范公救灾之策’的?”于是苏轼考虑片刻,问向李三坚道。
“‘范公救灾之策’?”李三坚闻言纳闷的问道:“弟子哪里知道何为‘范公救灾之策’?请恩师赐教!”
这次苏轼前来泉州最令李三坚高兴的是,苏轼已经默许李三坚重归师门了,原因就是李三坚自见到苏轼之后,一直以弟子自居,以弟子自称,而苏轼并未表示反对,这就表明了苏轼已经默许李三坚重归门第了。
而最令李三坚担忧的就是苏轼的身体,对此,李三坚早已命许叔微遣最得力的医吏前来照顾苏轼。
李三坚本打算使许叔微亲自前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