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疫情好转(1/2)
周晔让人带到各郡去的大蒜素很快就发挥了作用,这一次大蒜素救的人让周晔有一些出乎意料。
四月,周晔收到了一封日南郡守虞国亲手写来的信,在信中,虞国感谢了周晔,因为在这一次的疫病大流行中,虞国也患了病,就在他病重之际,正好周晔派去的余适到了日南郡,余适用带上的大蒜素对他进行了治疗,将他的病治好了。
虞国告诉周晔,他已经将余适任命为了日南郡医曹,现在余适带着他的一个师弟在郡中四处奔波,忙着防疫的事情,虞国写来这封信,最主要的还不是感谢他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而是感谢周晔派人来控制日南郡的疫情,救了很多日南百姓。
看了这封信,周晔十分感慨,虞国真的是一个汉末少见的好官,周晔见过的其他的官员,哪怕是做一些好事,一般也有着自己的目的,比如想要政绩,想要调回雒阳,升官发财,对老百姓并不是真心的体恤和怜悯,有的官员更是有着自己的野心,老百姓在他们的眼中只是工具而已,比如袁绍之流。
只有虞国,他对老百姓好不带有任何功利之心,他是真心的想为老百姓干一些好事,甚至不惜此身。
虞国之前给周晔写那封求援信时,便已经身染疫病了,不过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还是一边到处视察疫情,一边写信向周晔求援,在求援信上,他只说了日南郡疫情严重,根本没提自己也生病了。
如果不是这样,他的病情也不会严重到如此地步。
幸好余适带着大蒜素赶到了,要不然虞国这一次只怕是在劫难逃。
周晔不知道的是,在历史上,虞国确实死在了这一次的疫情之中,虞国逝世于任上之后,他的遗体被他治下的老百姓送回家乡安葬,而有两只经常栖息在虞国厅堂上的大雁,跟随着送葬的队伍一直飞到了虞国的家乡余姚,栖息在虞国的墓上不肯离去。
这就是著名的双雁送归的典故,虞国之名也被千古流传。
可是这一次,因为周晔的到来,虞国并没有逝世,而是被治好了病,继续担任着日南郡守。
这对日南郡的老百姓当然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虞国真的是一个好官,在他治下的老百姓日子比其它郡的老百姓日子要强得多,最近两年,因为周晔教给他的蒸馏酒的方子,日南郡的很多老百姓都干起了酿酒的行当,他们的收入也是大大增加。
可是虞国都没有想着为自己家里增加一些收入,他自己根本没有利用蒸馏酒的方子开一家酒坊,他的家中家徒四壁,十分清贫,而他的妻儿全都在余姚老家,没有跟他一起到日南来上任。
这让周晔都感到有一些惭愧,周晔虽然对老百姓也很好,可是周晔自己就是南海郡最大的富翁,这一点跟虞国还是比不了的。
虞国没死,继续留在日南,对周晔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虞国跟周晔关系非常好,称得上是周晔的盟友,包括酿酒、贸易,还有之前种牛痘,这一次的防疫,两郡之间的合作非常多,联系也非常紧密,这让日南郡和南海郡的关系非常好。
若是虞国死了,日南郡换了一个太守,新的太守就未必会继续这样的政策了,他也未必会继续和周晔保持良好的关系,那样的话,之前周晔为了和日南郡搞好关系所做的那些努力,就付诸流水了。
这一次的疫情,持续了三个多月,据余适等人诊断,主要应该是伤寒病。
伤寒病是东汉末年最常见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是伤寒杆菌引起的,主要是通过粪口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不退,甚至能够达到十天以上,而且有中毒症状。
这种病不是通过呼吸道传染,其实并不难预防,只要是讲究卫生,不喝生水,喝的水至少要煮沸,食物也要干净卫生,基本上就不会得这种病。
不过,在此时的交州,这些条件都没那么容易达到,特别是老百姓,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条件,把生水烧开,需要的燃料费用很多人都承担不起,而且很多人吃饭前根本就没有洗手的习惯,就算洗了手,用来洗手的水也未必就干净。
因此,余适等人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教这些老百姓培养出卫生习惯,让他们喝上烧过的开水,难度太大了。
不过,余适等人并没有打退堂鼓,因为这就是医者的责任,医者父母心,哪怕再难,他们也一定要将这一次的疫情控制住。
幸好各郡的郡守都很配合他们,因为他们也想早点将疫情控制住,因此,他们强制将生病的病人隔离了起来,及时清理他们的粪便,又派出大量人手宣传余适等人教授的公共卫生的一些常识。
在他们的努力下,情况慢慢的好转起来了,染病的人越来越少,不过最困难的是,大蒜素严重不足,很多病人都只能是用一些中药来进行保守治疗,可是这些中药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虽然也有一些病人靠着自己的抵抗力有所好转,可是更多的病人却高烧不退,病情越来越严重,让人看了揪心。
得到了这样的消息,周晔只能是尽全力支援这几个郡,将新生产出来的大蒜素,除了留下必要的部分之外,其它的全都运到这几个郡,救治那些病人。
现在,大蒜也成了南海郡主要的进口货物,麋家从北方运来了不少,大部分都用来制造大蒜素,因此,现在的大蒜素产量提高了一些,勉强能够供应得上。
到了五月下旬,交州几个郡的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