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秦始皇帝(1/2)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定尊号为“皇帝”,自为始皇帝。废分封诸侯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文字。
六国毕,四海一,中国出了一个始皇帝。
秦国吞并了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诸侯混战,把分崩离析的中国版图又拢在一块。
赢政特许全国人民放假三天庆贺统一。这三天可以随意聚会、宴饮、开y。
要知道秦国法律严苛,三人以上聚会要到公安机关备案。并且秦国实行酒禁,通过重税和刑罚限制百姓酿酒、售酒和喝酒。但为了达到普天同庆的效果,秦始皇特意下令“天下大酺[pu]”,允许百姓随意聚餐聚饮。
嬴政统一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名号。称王已经体现不出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连小国中山都敢称王,王这个名号就不值钱了。“后”也不能叫了,早已经给了王的老婆了。大家群策群力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皇帝”。
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担得起“皇帝”这个名号。
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所以他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配套的其他称呼也改了。以前做王的时候自称“孤”、“寡人”,做侯的时候称“不谷”,现在称帝了就改为“朕”。
“朕”的本意是船的裂缝,后来作为“我”的谦称。“古者贵贱皆自称朕”。就像女人即使是大老婆也谦称“妾”一样。
秦始皇为什么把“朕”作为皇帝自称不得而知。有人猜想,“朕”的本意可能不是舟之缝隙,而是修补舟之缝隙的工具。秦始皇把四分五裂的天下统一了,和修补开裂的船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人认为“朕”在甲骨文里的“关”字边类似“冉”字形,也就是龟甲的象形。龟甲是用来占卜的。占卜是人与上帝沟通的方式。“朕”于是就有上帝的代言人的意思,跟天子的含义配套。还有人认为“冉”不是龟甲,是舵手的象形。“朕”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意思。但是这些都是猜测。“朕”之本意一直存在争议。
秦朝奸臣赵高对“朕”给出一个解释。他说:“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也就是说皇帝不要抛头露面,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神秘感。言外之意,“朕”有神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吧,秦始皇把朕作为皇帝的专用名词。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能再“朕”啊“朕”啊乱叫了。谁再敢自称“朕”,那就是僭越罪,最高可以判死刑,甚至灭族。
不过“孤”“寡”两字放开了,可以随便用。只要你愿意,你尽可以称呼自己为孤寡老人。
另外皇帝的命令称为“制”。皇帝的老婆称为“皇后”。皇帝的大印叫“玺”。诸如此类。
秦始皇的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
楚国人卞和为了它丢了两只脚,多亏碰到一个赌石的行家才保住了第三只脚。稀世之宝“和氏璧”最早收藏在楚国,后来作为聘礼送去赵国。秦国听说后想用15座城池交换此玉,从而引出和氏璧“价值连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六国归一后,“和氏璧”归齐还是落到了秦国的手里。秦始皇把它做成玉玺。
传奇的玉璧变身玉玺后又演绎新的传奇,围绕这颗象征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的争夺贯穿历朝历代。秦王子婴献玺降刘邦。汉朝太后掷玺骂王莽。三国孙坚藏玺骗诸侯。后唐末帝抱玺**亡。在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后,传国玉玺最终销声匿迹。
总之,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的皇帝礼仪,这套礼仪被后世皇帝争相效仿。
秦始皇吞并六国得到大片土地,按老规矩应该lùn_gōng行赏分封有功之臣。李斯说: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周武王搞分封最终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我们得吸取教训。我们应该继续搞郡县制。至于有功人员可以用金钱来奖励。
秦始皇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相当于现在的省,面积大致相当于一个诸侯国。
郡下设县。县相当于现在的市,面积相当于一个卿大夫的封地。
“郡置守、尉、监”。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尉是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监御史是郡的最高监察长官,监督军、政两套班子的运作。
郡守的上级是丞相。郡尉的上级是太尉。监御史的上级是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中央**的*****。丞相下面有“九卿”协助,相当于九个部委。
“三公”的领导自然是皇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全国的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里。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避免了因分封、分权而削弱中央的弊病。
皇帝实行一支笔、一张嘴的审批制度,拥有最高拍板权。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而没有决策权。
凡事由皇帝做主,这对皇帝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君明则国治,君昏则国乱,君贤则民安,君庸则民伤,君勤则社稷固,君怠则社稷危。一个人的贤明或昏庸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亡、百姓的安危。
一个人的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秦始皇算不算一个贤明的君主,至今众说纷纭。他有大功于中国同时也有大过于中国。他结束分裂、统一中国为功;他焚书坑儒、酷刑苛政为过。功过相抵之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