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重建林蛙场(1/2)
这份养殖合同从前任的林蛙养殖场的场主那里,一起都被余天买了下来,一共是七十年的期限,现在最少还有接近六十年可以利用。
而这份产业和水库承包是不发生关系的,哪怕余小乐不承包水库,在这里养林蛙的话,谁也管不到他,他的那些特种养殖手续都是齐全的。
以前余小乐就有看到过那些手续,当时余小乐以为这手续和水库是配套的,也就没细看,这次再看才发现这种养殖手续本身的价值就很高了。
而且因为这个养殖手续是很早以前就办理下来的,其中的经营范围很模糊,比现在新办理的养殖手续的经营范围要大很多,还是最高等级的证书手续。
这样余小乐对以后在水库驯养鳇鱼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先不说鳇鱼的事,单单林蛙养殖。
余小乐就完全可以将林蛙养殖场,从新组建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从新规划一下就可以了,并不费什么事儿。
林蛙养殖长以前的底子还有不少,虽然大部分的蛙塘都沉到了库底,可是在余小乐要开发的地域,还有很多能利用的地方。
虽然今年自己不能再进一步投资,将其他山林范围开发出来,做养蛙厂的配套,但是只要将现有的一些地方清理出来,花不了多少钱,也能将养蛙厂的基本框架组起来了。
这么大的规模想要有所产出,肯定是不够的,要不当年那两个看蛙场的夫妇也不会干不下去,但是现在的规模想要恢复林蛙的种群数量,却是足够了。
这些年因为疏于管理,山林中的林蛙数量已经不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想要复苏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将林蛙的养殖规模回复到从前的模样,最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而这些时间,足够余小乐将养蛙厂的配套建设好了。
现在林蛙的行情因为市场的正规化,正处在爆发的增长期,只要林蛙养殖场恢复,每年给余小乐增加三五十万的收入都属于保守估计。
林蛙场到底怎么搞,余小乐也是两眼一抹黑。
但是周围的村民多少都知道,以前不只是林蛙场这里养林蛙,周围的很多农民也会在自家承包的山林边上搞一些小一点的林蛙养殖。
但是随着这些年国家对特种养殖的管理越来越严格,那些没有特种养殖手续的农户也不再管理自家边上的小蛙塘。
可不搞养殖不代表着村民们不再去捕捉林蛙,到了林蛙下山和上山的两个季节。
该捕捉照样去捕捉,可是少了人工培育林蛙种苗的环节,野生林蛙的种群急剧下降。
一直到这几年,村民们已经很难再捕捉到林蛙了。
每年,村民们也少了林蛙这一项的进项,也不会专门在这两季去捕捉林蛙去卖了,虽然林蛙的价值很高,但是一次捕捉的太少了,就不值得耽误工夫专门去搞这个事情了,只是有空闲的时候会捉一点自己吃。
虽然村民们不会专门捉林蛙来卖,可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钱闲的人变多了,跟钓鱼一样,捉林蛙也成了一种休闲活动。
在林蛙上下山两季,还是有很多人组队来捉林蛙,只为了好玩,而捉到了也不为了卖,大多数都是自己吃了,而且和从前养殖的时候不一样,取大放小。
来捉林蛙的人基本上是大小通吃,这样对林蛙的种群的破坏就更大了。
所以林蛙的种群在水库这范围内,一直也得不到恢复,不只是这样,这些年还在逐渐减少,或许再过一些年,在这里再也看不到这些小家伙也说不定。
北秧子那边,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封闭,情况稍微好一点。
而北秧子那边,山村的周围一直都有自己的养蛙塘,上面一直也没人来查的情况下,村民们这一进项还一直保留着,但因为规模不大,而且终究摆不到明面上来,所以对周围的起不到多少改善。
现在两岸还能捉到林蛙,其实北秧子功不可没,要知道,虽然林蛙有从哪里上山就从哪里下山的习惯,但是终究会有一部分林蛙会从别的地方下山,而进入库区。
等第二年林蛙上山的时候,又不知道从哪里走了。
所以,李大壮提出余小乐这里能够养蛙以后,余小乐最先咨询的也是他,因为周围有养蛙经验的村民,也就剩北秧子那里还有些了。
而李大壮也给了余小乐准确的回答,余小乐将这件事也就交给了李大壮去办。
最开始的施工也不费什么事儿,张永福的施工队还在,小型的挖掘设备也好搞到。
不需要搞的那么大,只要找到合理的位置,挖几个水塘就可以。
和之前的养蛙厂不同,那时候山脚下还没有水库,在山脚下找到合理的位置挖水塘就可以,水塘取水也方便。
现在虽然也算的上是山脚挖水塘,可因为水库的原因,这个山脚已经是以前的半山的位置了。
还得考虑到水塘的取水位置,所以选址还是比从前要麻烦一些的。
最后在码头上方的树林内,只找到了六个地方还可以,挖了大大小小六个水塘,取水问题直接用码头连边的山溪解决,将两条山溪汇流一处,从小房子后边注入水库。
这些的花费都不大,连将水塘底的防水都做好,一共也才花了两万多块。
虽然还欠着老杜二十多万,可这点钱对于现在的余小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只是两三天的收入罢了。
如果不是因为每日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