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真相(1/2)
皇帝开了口,方镜儒也就没有在隐瞒的必要,他知道这件尘封十年的要案必须要真相大白了。
方镜儒缓缓开口说道:“陛下,凌友之是张世荣的好友,当年这部著作完成,他将其交给张士荣呈交朝廷,张士荣将这封奏章转交给了臣,臣读过之后就深深被其才能和报国之心所感动。”
“你就是这么感其才学,感其忠心的欺君?你为什么没有和朕说这件事。”
神景,想不明白,这是他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陛下,臣之罪,臣无可辩驳。但凌友之必须死。”方镜儒坚定的说道。
这一句必须死,深深的触动了神景,神景指着方镜儒道:“他为何必须死?”
“凌友之的死,其因有三。”
方镜儒直起腰身,他看着神景,神景也看着他,一君一臣,他们都知道事情的真相,却又都不甘心那种真相,但两人道出的却是这事间最难之事,其约:和合。
“其一,凌友之事涉及江湖太深,他在调查天下田亩流民之数时,广结天下侠士,聚义上千,更有一百零八义士舍身报死,已然变成侠魁领袖。”
“这番作为,不但引得锦衣卫、六扇门注意,为朝廷所恶,更加吸引江湖黑客的注意。其中以‘食天会’之人,渗透尤其严重,等凌友之发觉时,已经是毒入三分。”方镜儒道出的这第一点,也是锦衣卫指挥使灭渡汇报的全部情况。
当年锦衣卫调查反动势力食天会,偶然发现了凌友之的巨大结社势力,这股力量已然比食天会还要恐怖,而且与食天会纠葛深重。
神景当年判了凌友之满门抄斩的真实原因也是如此,因为朝廷不能承认一个地方官员知县,涉足黑涩会,还是非常严重的与反动势力食天会勾结,意图谋反这样的原因,所以被定了一个贪墨的罪名,典型重罚。
这是神景所了解的真相,这部分神景已经查明,所以神景没有打断,而是接着问道。
“其二呢?”
“其二。”
“是这本上书实查册,这部册子在江湖上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济世韬略’。”
这济世韬略,即使是时隔了十年,无论是江湖还是朝野,都一直存在着这个传说,可是没有人想到它被放在朝廷中央的眼皮子低下。
“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其原因是因为,凌友之查询天下田亩流民,行的是秘密清查,用的人又是江湖侠客,不在朝廷体制之内。所以整部册子几乎详细查明了全国各地流民田亩的数目,不知陛下阅读的时候,是否注意到,这当中记得和朝廷正编不同。可以在册的,不可以册的,合法的不合法的,有关的,‘无关的’,这部册子全部记录在案。”
“这部册子不仅仅是一部国家田地人口录,更是一部滔天罪证,几乎能要挟半个天下的臣民。凌友之的行为严重的危害了大曌国体,若他的行为被人模仿必然是遗祸无穷。”方镜儒叹息道。
一个封建农业帝国的根基就是农田、人口,这种数据本应该掌握在朝廷手中,但朝廷有制度,难免会被欺上瞒下。
最终这种数据却被江湖人士摸清,若以此要挟危害国家,就是祸患无穷,什么‘济世韬略’,不过是野心家的阴谋,仅凭这一点凌友之就死无葬之地了。
“其三呢?”神景又问。
“其三,是国不可用。凌友之擅查田地,已经是犯了天下百官之大忌,陛下若用此人,那凌友之所做之事,就成了陛下授意,轻则得罪百官,重则动摇国本,所以凌友之此人不可用。既然用不了,也不能使其闲置不理,所以他活着不过是朝廷的祸患。”
方镜儒这三条凌友之必须死的原因,神景无法反驳,他的无法反驳是因为于大曌来说,方镜儒说得都是对的。
可是神景细细想来,无论这些罪名到底有多对,可凌友之真的祸国殃民了吗?真从结果上来说,他还是杀了一个无辜之人的全家。
神景的情绪方镜儒看的清楚,他眼前的皇帝可不是一个眼睛里能揉得了沙子的人,他用人不疑,雄心万丈,要不也不会有他方镜儒。
方镜儒明白皇帝的心情,他接着又道:“臣随说了凌友之因死的三因,然而凌友之真正的死因,却是他自己的选择,不在这三条原因中,亦非是陛下的裁决。”
“什么意思。”神景不解道。
“陛下,您仔细看看这本‘济世韬略’,您就明白了。”方镜儒道。
神景望向那部凌友之的上书,方镜儒用了‘济世韬略’这个名字他忽然就明白过来,这部记载了天下真实田亩的记录,本就没有被公开的可能,因为一旦如实公开,这部实录它也就不实了,甚至朝廷根本没有方法去利用这部实录,它记载的太大太全,难道要朝廷去要挟天下百官、氏族吗?这显然不现实。
“臣当年见过凌友之,臣也向其言名了此中厉害。这部实查朝廷根本就用不了,即用不了,也无法保全,因为即使到今天这部册子朝廷都无法使用。而当年这部时查录也已经暴露,外有食天会狼子野心,内有官员威胁,而此录一旦暴露就会即时失效。”
方镜儒说道这里,也以老泪纵横,他道:“凌友之为了保全这部实录的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死,他活着这部实录就会一直被人惦记,被暴露出来,而只有他死了所有人才会放心,这部实录的功效也会一直被保留下来。”
“凌友之将其托付给了微臣,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