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备手合作(1/2)
走出中海博大厦,李承回头看看这座天圆地方的建筑,忍不住呵呵一笑。
结果,算得上皆大欢喜吧。
一道出门的张苏陵,却错误理解李承的心思,笑着拍拍他的肩膀,“李老弟,现在国内博物馆处境都不太妙,国家还是没钱呐。”
李承笑笑,没纠正他的话,反问道,“两位什么时间回津门?我大概在月底或者十一月初前往京师,很可能走一趟津门,到时候还希望张哥带我认认津门古玩圈呢。”
“好啊!有朋自远方来,倒履相迎!”张苏陵拍着手掌,笑道,“我和阿梅昨晚商量来着,老弟你的建议不无道理,我的海鲜馆,还是在京津唐地区站稳脚跟为上。至于沪上……过两年再说,所以,明天就准备回返。我在津门等你!”
告别之后,李承并没有直接回厂,而是吩咐吴伟,直接拐上城隍庙中海老街——他想和丁宝定再聊聊,看看能不能通过他拿下中海相机厂的部分存货。
途中,他又与深城的吴卫忠通了次电话,将自己与中海博达成置换五十万欧美艺术品交易的事情,简单说了说,让他这两天安排人北上中海,入库挑选物件。
抵达中海老街春风得意楼时,丁宝定已经站在九曲回廊前招手,“李先生,这!”
春风得意楼有着“海上第一茶楼”的美称,始于光绪六年,江浙商人余敏所建。地理位置绝佳,萃秀堂南侧,面临九曲桥,与湖心亭相望。楼前红漆木柱上有一副赭底金字的楹联:“上可坐下可坐坐足,你也闲我也闲闲来。”登楼凭栏环顾,豫园风光、邑庙市景历历在目。
当年的得意楼,一楼为灶房、点心制作室以及行脚商人喝茶处。
二楼曾辟象棋专座,各路棋手前往对奕、切磋,棋王谢侠逊常去献艺。50年代初,此处曾作为中海象棋队的表演场所,胡荣华少年时在这里战胜高手陈昌荣。
三楼设鸟市茶座,百鸟和鸣,争奇斗艳,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茶楼还提供水斗和笤帚,免费冲洗鸟笼。1948年5月,在此举行黄鸟竞赛会,千余只黄鸟上阵厮杀,场面蔚为壮观。
吴稚晖、黄金荣、黄楚九、杜月笙等当时无数fēng_liú人士,曾经在这里逗留会客。清末有竹枝词云:“春风得意说书楼,弦索铮铮意悠悠。茶叙清晨更热闹,喧哗不绝笑声留。”
挺遗憾的是老得意楼于1958年拆除,现如今的春风得意楼为1987年新建,二楼更名为“宛在轩”,这是春风得意楼最早的名称,雕梁画栋,很是精美,显得簇新,少了份岁月史的沧桑。
能看出来,丁宝定是这里的常客,与茶人点头微笑,很是熟稔。
“李先生,喝点什么?”
李承笑着摆摆手。海式茶楼在清末到建国前这段时间非常兴盛,最多时有名号的海式茶楼多达六百家,最早一批海式茶楼老板,多为广府商人,因此,海式茶文化受粤地茶文化影响很大。
丁宝定招来茶人,随口要了一壶老白寿眉功夫泡,又点了几件时蔬果点。
“丁老板,昨天你提及的合作,我很感兴趣,但很抱歉,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详谈,这会你可以细说一遍。”李承开门见山,但也有自己的目的——将合作定性为对方提出的。
丁宝定似乎没注意这点,笑容很灿烂,“当然是老相机。我以前是中海相机总厂的人,只是工厂效益不太好,停薪留职自己单干……”
丁宝定将自家经历娓娓道来,李承搭在膝盖上的手掌捏得微微发白,庆幸!
别看丁宝定现在只是个八角亭“亭长”,事实上,丁家与中海相机行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他的父亲丁友根是中海相机一厂创厂元老,三叔是中海相机二厂的副总工兼副厂长,二姑和二姑夫是中海相机五厂的老人。1977年,三厂合并成立中海相机总厂(海鸥相机厂的前身),丁家体系依然是总厂中非常有实力的一支。
丁宝定本人学历不高,厂附属职业院校毕业后,就进入中海相机厂美能达x-300照相机项目组,最初几年还不错,但随着长辈们逐一退休,以及中海相机总厂效益的日益下滑,他一个职业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日子越来越不好混,索性选择停薪留职,开始单干。
他没有父辈的吃苦耐劳和钻研精神,可更善于经营和交际,所以,八角亭亭主职位似乎更适合他,这两年混得相当不错。
丁宝定的陈述中,有两点引起李承的重点关注,其一是他有能力和人脉资源,从中海相机总厂仓库、父辈同事等手中淘到不少珍品老相机;其二,因为经营的关系(八角亭的经营品类中不能只卖相机),他将中海钟表厂、中海乐器厂、中海钢笔厂、中海无线电厂、中海缝纫机厂等著名的“中海制造”企业的关系通路,基本上全部打通!
如果所言为实,这就很牛了!
提到建国后的中海制造,民间代表是“三转一响”(钟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对于收藏者而言,则是“三响一咔嚓”(钟表、无线电、钢琴、相机)更有价值。
当然,李承眼中的中海制造并不局限于建国后的爆发,包括解放前。
譬如中海的谋得利琴行,中国第一家钢琴厂,英伦商人投资建造于1870年,后因二战东瀛入侵中海(1937年9月),琴行关门,共计生产两万多架钢琴,培训出大约一千六百名各色技术人员,成为中国钢琴制造业的鼻祖。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