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篇10(2/2)
>选谁呢?虽然是三家说了算,但,这也是很头疼的事情。
扶持谁当老大,这也不能大意。
晋出公的子孙不能选,否则,会给自己留下麻烦。未来出现强势之君,容易祸害子孙。
如果选择一个小孩,虽然好掌控,但,太欺负人了。
所以,选一个听话,又没有太大的能力,还没有主见,年级大点,有身份、有地位,在宗室有影响力。
经过甄别和筛选,最终选出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昭公之曾孙,公子骄。
这个被选出来的人就是晋哀公。
这就是竹书纪年记载: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曾孙,是为敬公,即晋哀公。
韩、赵、魏表面上尊敬晋哀公,但,三家继续瓜分晋国。从此,晋国国君只是名义上的,再无权威。未来的晋国国君,只是被三晋欺负的对象。
话说,晋国新的老大选出来了,反对三家的人也少了。但,赵毋恤一点也不轻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因为晋阳大战,赵氏的出色表现。赵毋恤成为了晋国新一代的执政。
赵毋恤趁着自己威严尚在,控制了中人城。
可,魏氏见状,插手干预。
于是,中山国扶持傀儡之君,复国。中山国由赵氏和魏氏两家共管。
赵毋恤除了工作上的,还要保证自己的人生安全。
也许是因为他出名,太过显赫。
刺杀他的人就多了。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知氏门客豫让。
这是一个将刺杀任务,进行到底的人。
为了刺杀赵毋恤,这个家伙,可是费劲脑力。
第一次藏在厕所,刺杀赵毋恤。
由于,赵毋恤第六感太强。
结果:刺杀失败。
赵毋恤感念其对旧主的忠诚,大人不计,放了他。
还说了一句: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豫让一次刺杀不成功,那就来第二次。
结果:还是失败。
赵毋恤又说了一句:嗟乎豫子!寡人不舍子。
为了完成第三次刺杀赵毋恤,豫让不惜下了血本,甚至不惜自残。
以漆涂身、吞碳毁声。
他的这番改变,连妻子和朋友都认不出来。
就在豫让隐藏在桥下,准备一击而中的时候。
赵毋恤冥冥之中,有上天帮助他。
这次,因为马匹受惊,又躲过了一劫。
赵毋恤见豫让对他锲而不舍,有些郁闷,问:你曾为范氏效力,知氏灭了他们,你为什么不找他算账。我灭了知氏,你为啥紧盯着我不放。
赵毋恤能够说出这番话,想必是下了一番心思,调查豫让。
这个为旧主的那种精神,让他又爱又恨。
豫让说了一句话:他尊重我,我要为他报仇。(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赵毋恤深受感动,身边要是有这样的人,那该多好。
同时,赵毋恤还得到了另外一个信息:这类人,是可怕的。他们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理念,会锲而不舍,将刺杀任务进行到底。
赵毋恤念其忠,不忍杀之。可,对方咬着自己不放,也不能没完没了。
我放一次,他杀一次。
这样,何时才是个头。
己命与惜士,这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为了自己的性命安危,为了自己的大业,再加上放过他一次,已经是仁至义尽。
所以,不能放了。
赵毋恤摊牌了,让豫让自己选择,也算是对刺客最后的尊重。
豫让接受了,也做了选择...自杀。
赵毋恤是君子,但,他也要刺杀君子。
豫让知道自己活不了,自杀前,提了一个要求:让赵毋恤脱下衣服,刺几剑。这样,他就有面目去见那个人。
赵毋恤为其所感,脱下衣服,满足他。
豫让刺了几下,仰天而笑:报仇了。
于是,自刎而死。
豫让做为一个刺客,被后人所记住了,这也算名留青史。
那么,豫让的名字,为什么会被记住呢?
豫让和赵毋恤,代表两个群体。
一个忠君,一个爱士,但,两个人又不能再一起,简直是悲剧。
豫让反映出小人物不甘受命运所制约,努力挣脱命运束缚的奋斗精神。这种历经千辛万苦,终至失败的悲剧。
真所谓失败的人生,也是令人尊敬的,因为那种精神。
用诗经上的那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也说明,世人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
那么,赵毋恤以后的人生,又是如何呢?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