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西周灭亡(2/3)
。可以想象,这支队伍素质残差不齐、立场摇摆不稳、政治觉悟不高,但周宣王还是发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大胸怀,对其委以重任——加强东北地区防守。
周宣王用戎人来防守东北边界,效果等同于羊用狼来防狼,但是周宣王表示不用担心,西戎与周朝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戎人与国人也相处友好,几十年来相安无事。
宣王忘记了一件事,与西戎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周方代表是申国。后来犬戎应申国之约伐周,大军南下,南国之师纷纷倒戈。
“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
从整个事情的脉络来分析,以周宣王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为起因,引起各国对周王室抱有很大成见,不肯出力拱卫王室,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军事、政治事件,对国家实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十八大重申,“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很显然,宣王违背了外交原则。
公元前783年,在位四十六年的周宣王驾崩,其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也就是说,幽王继位时才十三岁,到死也才二十五岁。精力充沛、自由散漫、做事不动脑子是这一年龄段的显著特征。
一般来说,太子年少,天子应该学习周武王,事先安排一些像周公、召公这样的贤臣来辅政,努力为兴周事业培养接班人。
那个时候周宣王还没从伐太原之戎惨败中恢复过来,又在操心征讨条戎、奔戎一事,无心内政,忽略掉了太子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又安排了虢石父为辅政大臣。史载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贪图财利,从字面上理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辅政大臣。
王幼加上臣佞,便开启了幽王短暂而又荒唐的一生。
周幽王继位后,立妃子申后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王太子。
这没问题,申后乃是申国申候之女,高贵端庄,大方贤淑,生的儿子血统高贵,立为太子,有稳社稷。
四年后,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一年后,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
这也没问题,与申后是政治婚姻,与褒姒是真爱,当时社会也流行这一套。
发展到最后,爱之深的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
这就有问题了,申候之女竟然比不过一个没爹没后台褒姒?费王后不说,还费了太子,这让申候非常没有面子。
周孝王时期,申候(非此时申候)凭借外孙关系,使周朝与西戎息兵言和,互不侵犯,才有孝王中兴一说,可以说历代申候与西戎关系非同一般。
如今幽王抹了申候面子,各诸侯国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热闹。
幽王也知道申候难惹,既然双方都撕破了脸皮,一不做二不休,准备灭了申候。
申侯自知国小兵弱,势孤力单,不能与周匹敌,于是先发制人,乘周幽王的军队尚未出动之时,借犬戎精锐万余,强行越过防线,联合缯国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夹击镐京。
周幽王见势不妙,立即点燃烽火,希望诸侯能够率兵保卫京城。但是,各地诸侯看到镐京的烽火,都按兵不动(“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又由于成周八师中的成、相、柯、牧四师基本由戎人组成,听到犬戎讨周,纷纷叛逃,剩下的鄂、堂、古、炎四师,正兵分两路,抵抗申、缯二国,同时防止南蛮和东夷势力趁机而入,确实没空赶来。
很抱歉这里没有烽火戏诸侯之类的浪漫故事,因为不是正史。
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每一次的王朝更迭,史官都将男人犯下的错误,籍由女人来承担骂名,做末代帝王的替罪羊。
就算是正史,我也不打算写。将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的罪责加在她们的身上,背上千古骂名,其实是很不公平的。殊不知,女人才是战争真正的受害者。
所以,褒姒郑重申明:“亡国这锅我不背!”
“兵莫至”的主要原因不是诸侯不出兵,而是各诸侯都指望别的诸侯出兵,你指望我、我指望你,结果周幽王一个都没指望上。
究其原因,还是一年前,周幽王在嵩山下召集诸侯开了一个会,史称“太室之盟”。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抵御戎狄东进,拱卫京畿。
会议主持人周幽王结合实际,敏锐指出西六师战斗力已经不行了,护卫周朝的安全还是要靠贵族们的私家军队,和贵国的军队勤王才行。
会议上,各诸侯都纷纷表示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都懂,京畿城破,各国也是坐以待毙,我们一定会团结一致,抵御外敌。
整个会议,庄严而肃穆,各诸侯严气正性,展开激烈讨论,但这个时候周幽王却做了一件让参会人员诧异的事情——一心一意专情逗褒姒。
寒心了,彻底寒心了,这种事情难道不能回家再解决吗?非要在这种高等级场所秀恩爱?各诸侯感觉很无奈,找个理由提前离开会场。
看到这一切,申侯准确判断——周王室已人心向背,无人可助,《左传》也证明“周幽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申侯判断相当准确,于是暗中串通犬戎,开始谋划第二年的讨周行动。
公元前771年,宗周镐京被犬戎攻破,幽王逃到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