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秦穆公(1/3)
秦穆公:“开始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孔子在一次与齐景公的交谈中,曾经谈到秦国。齐景公问:‘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西方狄戎之国,而后变强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想了一会,说道:‘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孔子这段话赞扬的就是我——绝大部分是我——秦国第九位国君,赵任好。
大家都知道,咱秦人是商朝名将恶来之后,因始祖秦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便将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赏赐给我们养马,并同意我们‘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虽说秦地这个地方戎狄林立,社会治安很乱,整天打打杀杀,但总比居无定所要好得多。并且,艰苦的环境反而能激发秦人勇猛好动的尚武精神,使秦国永远保持强大军力。
后来,秦襄公把握时机,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立下大功,周平王封其为子爵诸侯,还顺水推舟的将岐山以西赏赐给了秦国——那个地方的戎狄更多,大荔戎、亳戎、荡社戎、彭衙戎,打下来了才是我们的。
于是,养马和打仗便成为秦人的日常,鞠躬尽瘁的为周王室守护西部边陲。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秦国国势强盛,戎狄不敢有所图。
然后,碰上了我这样一个‘志大’的君主。
我的志向不再限于西部蛮夷之地,我向往中原——向往一沃千里的富庶,向往夜不闭户的长治久安,向往恪守周礼的精神文明社会。
打西戎没意思了,我想学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称霸中原,最根本的目的,是重新得到诸夏的认可。
于是,我开启了漫长的争霸之旅。
深思熟虑,我决定同一个文明大国建交,以小搏大,作为和中原诸侯争霸的跳板。
我拿出地图看了看,觉得应该和晋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毕竟一河之隔,不管西征犬戎还是东出中原,晋国都是值得拉拢的唇齿之邦。
并且,晋国是根正苗红的姬姓大国,同其建立关系不仅会得到中原诸国的认可,对以后的事业也会很有帮助。
于是,我便向晋献公提亲,主动做他的女婿,晋献公没嫌弃我的出生,同意了,这样一来便搞好了双边关系。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陷入骊姬之乱,他的二儿子夷吾向我许诺,如果我助他当上晋候,他便以河西之地许我。
河西是黄河以西和洛水以东的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我一听,划算啊,便遂了他的愿,这就是后来的晋惠公。
晋惠公是个没有诚信的人,他当上晋候后就反悔了,告诉我河西之地是先帝的土地,割让河西之地给您大臣们不同意,我据理力争都没用,还批评我擅自许诺,特此给您陪个不是。
我很豁达,没有同他计较,毕竟双边关系很重要。但我还是小看了他。
又过了几年,晋国闹饥荒,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晋惠公向我借粮。救助灾荒、敦睦邻国,是国家应尽的道义,我二话不说,力排众议,八百里泛舟送粮,解了晋国的燃眉之急。规模之大,史称‘泛舟之役’。
很巧的是,就在向晋国赈灾的第二年,秦国也闹起了饥荒,我满怀信心的向晋惠公借粮。我相信,晋惠公不会置大灾于不顾,礼尚往来也是双边友好相处的基础。
秦人日盼夜盼,终于盼来了晋人,严格来说,叫做晋军。
粮没借来,兵马倒是来了不少。这叫做落井下石,过河拆桥。永远不要信任一个曾经骗过你的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绝对没有最后一次,对待这种人只有一种做法——哪凉快哪待着去。
我心里很苦,也很愤怒,率领秦军在韩原与晋军大打一仗,险胜,并将晋惠公生擒。
我盯着晋惠公不知怎么办才好:杀了他,我的夫人(晋惠公姐姐)寻死觅活;放了他,大臣们义愤填膺,怒壑难平。
一国不能无君,更不能有个被俘的君,面子上挂不住,于是晋国做了让步——以不再争取河西之地为代价,换取晋惠公,并且还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
河西之地是我的软肋,我不假思索,同意了——先割地,再放人。
这一次,晋惠公没有食言。
事后,我秉承和谐发展的目的,秦国也不再同晋国争夺河东之地,秦晋二国定盟隔河而治。我还将女儿怀嬴嫁给未来的晋君太子圉,提前搞好双边关系。
没想到等晋惠公一死,太子圉招呼也不打,便偷偷跑回晋国继承君位,成为晋怀公,却留下我的女儿独守空房——背信弃义,子学父样,一丘之貉。
晋人虐我千百遍,我待晋人如初见,我还是没放弃同晋国交好的愿景,因为我相信,我的做法会得到晋国的理解和重视,它日晋国一定会成为秦国最重要的友邦。
不久,我遇到了晋惠公的哥哥、晋怀公的伯伯——重耳。
这个人很特别,给我的印象特别好,素质也很高,感觉是个靠谱的人。
我决定在联姻的路上不忘初心,一口气将五个女儿嫁给了他,其中就包括晋怀公的原配怀嬴。
就这样,我成了晋文公的姐夫兼老丈人——秦晋之好就是这样来的。
然后,我又派三千精锐助重耳登上君位,也就是晋文公。
没想到我这位小舅子兼女婿实在太能干了,他在位期间,伐曹、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