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大楚820》

妙笔阁小说网(miaobige8.com)

首页 >> 大楚820 () >> 34、战争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miaobige8.com/211504/

34、战争(1/2)

滑国(今河南睢县西北),周朝姬姓封国,爵位为伯爵,为郑国东边的一个小国。由于国家小,经常受到临近的国家欺负,不得已,就成了郑国的附庸国。

后来,郑国投奔了楚国,滑国觉得自己也成了蛮子一党,清高之下也拉不下面子,觉得旁边的卫国人不错(“卫多君子”),也是一个好的归宿,就投奔了卫国。

郑国觉得滑国这种行为是背叛,于是攻打滑国,被迫让滑国重新服从自己。

滑国虽然名字里面有滑字,但做国一点也不滑,相反还很固执,等郑军撤回国后,滑国又再一次的倒向卫国。郑文公很气愤,觉得滑国做国不守诚信,等楚成王将宋襄公送走后,郑文公又一次的攻打滑国。

好久没活动筋骨的周襄王看不过眼了,他觉得郑国也是墙头草,今天亲齐,明天向楚的,后天指不定又会向谁抛媚眼,比滑国好不到那去,于是正义感爆发,派使臣去劝说郑文公不打了。

郑文公此时仗着楚国撑腰,觉得自己的国事,轮不到周天子来指手画脚,一不做二不休的将使臣扣押了起来。

这下子惹了大麻烦了。虽然平时大家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表面上毕恭毕敬的供着,私底下还是我行我素,除了郑庄公射了天子一箭外,大都没有什么出格行为。

但只要是谁敢欺负周天子,那等于是背石头上山——自找麻烦。

郑文公扣押天子使臣,等于说是绑架了周天子,也绑架了道义,这下给好事诸侯抓住了把柄,不管他们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这个时候一定会联合起来对付他,一时之间郑国成为众矢之的。

表现最为积极的就是宋襄公。

郑文公去年在盂地会盟上,第一个举荐楚成王,让自己错失盟主之位不说,还眼睁睁的让自己成了楚囚,忍辱之下才逃离魔爪,活成了一个大笑话。这次又仗着楚国这个后台,把周天子的使臣给扣押了,完全是把周王室不放在眼里。

宋襄公很义愤填膺。

公元前638年夏,为给周王室出口气,更主要的是要一雪前耻,宋襄公组团卫、许、滕三国,伐郑。

郑国还是老样子,向楚国求救。

楚国也还是老样子,去救郑。

几年前,齐桓公率联军来打郑国的时候,楚国采取的是围许救郑,那个时候同齐联军正面对抗还是有不小压力的。

自从齐国国衰,中原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同楚国相抗衡的军事力量,楚国犹如一只浑身散发火焰的凤凰一样,燎原中国。

这一次,楚国没有照搬原来的做法,采取围攻其他的国家来救郑的间接战法,当他得知宋军主力倾巢出动的消息后,矛头直接对上了宋国。

消灭了宋军主力,等于把同自己竞争霸主的对手从名单上抹去。

宋国得到消息,马上从郑国回防,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东岸排兵布阵,等待楚军来临。

楚军到达泓水西岸,看见宋联军在东岸严正以待,自己也排兵布阵,等待联军过河对决。

两军坚持良久,谁也不过河,都等着敌方过河,然后在渡河中途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歼灭。

又坚持良久,楚成王对宋襄公喊话,让宋襄公过河来战,楚军绝不乘人之危。

宋襄公上过一次当,任凭楚成王如何打保票,都坚持不过河,并且让楚军过河,自己发扬礼仪,也绝不乘人之危。

楚成王仔细一想,检讨了下自己曾经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不被人信任,就同宋襄公口头约定,等楚军过河拉开阵势以后双方再行对决。

宋襄公满口答应下来。

这年头谁都不傻。

等楚军开始渡河的时候,大司马公孙固凑到宋襄公耳边,说自己兵少,面对面的打是打不赢的,让宋襄公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楚军(“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

宋襄公自信满满,认为楚兵甲有余,但仁义不足,自己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宋军是仁义之师,宋国也是大商后裔,虽然亡国了,但风骨犹在,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宋襄公认为,同强大的楚国打仗,一定要在“仁义”的层面打败楚军,如果“击其半渡”,即使赢了,也胜之不武。

何为“仁义”层面?宋襄公在战争中通过实际行动做了具体诠释——“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也”。意思是说仁义之人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捉老人,不凭借险隘地势取胜。

以现在战争的思维方法,我们很难理解宋襄公当时的想法,这也不能怪他,当时也没有所谓的“兵者,诡道也”之类的说法,因为商和西周早期的的战争观是“以仁为本,以义治之”,双方打仗,不仅约定了地点,还要约定时间,这样双方才能打起来,所谓“结日定地,各居一面,呜鼓而战,不相诈”(《司马法》),类似我们上学时打群架的概念。

另外,当时的战争受周礼的影响,也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就曾说“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战争,有时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离不开礼的约束。”

《左传·曹刿论战》中就讲了一个例子:公元前684年,齐国攻打鲁国,齐军三次击鼓进军,鲁军不应战。按照现在的做法,管你应不应战,打了再说。但齐军被“礼”约束,刀剑都出鞘了,跑过来一看鲁军不接招,只好退却

状态提示: 34、战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